DIY:動手學循環再用 紙包飲品盒 變身小星星

【明報專訊】小朋友經常參與不同活動,接觸紙包飲品的機會不少。雖然飲完即棄夠方便,但當把紙包飲品盒放入垃圾桶的時候,又有沒有想過它們最終的下場呢?疫情發生前,閩僑小學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的協助下,舉行了紙模型製作班,把沒有用的紙包盒以3D壓模技術,製成得意有趣的小小裝飾物,從中學習循環再用的概念。

發揮創意——一個看似無用的紙包飲品盒,也可讓孩子發揮創意。閩僑小學在理大設計學院幫助下,讓學生把紙盒變成立體星星,成為可愛的裝飾物。(楊柏賢攝)

文︰許朝茵

是次活動在閩僑小學的活動室舉行,大約15個學生在課室內各有各忙,有些忙於用刷子不停起勁地刷起紙包飲品盒的內層,有些忙於撕走紙盒中層的紙張。協助今次活動的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蔡詩贊解釋,紙包飲品盒的物料,主要是紙張、塑膠及鋁箔。不說不知,原來一個紙包飲品盒內包含了兩種紙,分別是一般常見的白紙,以及質素較好的木質紙,而學生們今次幫忙的,便是將紙張提取出來作循環再用的重要步驟。

充滿心思——星星模型造型雖然簡單,但當中充滿學生的心思和努力。(楊柏賢攝)

蔡詩贊指出,整個工序看似繁複,但做法簡單。學生首先要把紙盒攤開放在水中,之後把內外層表面的塑膠撕走或刷走,再將紙層與鋁箔層分離。把分離後的鋁箔層拿走,再以攪拌器打發餘下的紙及水變糊狀,完成後倒進筲箕初步隔走水分,再把這些紙碎放入3D模具,用人手把多餘的水分榨走,待風乾後便可畫上不同色彩。

分解紙盒——常識科教師鄺詠思(右二)協助學生一起刷,清走紙盒內的紙張材料。(楊柏賢攝)

活動中的3D壓模模具,由理大借給學校使用,除了星星造型外,也可透過重組模具組件變成不同形狀,而加添一些小配件,更可在成品表面上加上各式字句。蔡詩贊說:「這些字樣都是由學生親自設計,令作品增添個人特色。其實除了紙張外,塑膠及鋁箔也可循環再用,但過程較複雜,小學生難處理,所以今次主要抽取當中的紙張作材料製作裝飾物,至於其餘兩種物料,清洗後便會交回理大,經處理後循環再用。」

壓出紙模——今次製作重點之一,是用3D模具壓出紙模。把紙糊放入模具內,再用人手壓走水分,由於需要一定的力量,此時便要由身形高大的男生負責。(楊柏賢攝)

紙張變紙糊 學分工合作

了解紙包盒——小五的羅銥銓(左)常飲紙包飲品,一直以為包裝盒是膠製,但參加完製作班後,才知道另有鋁及紙,覺得很有趣。而常識科教師何哲鳴(右)則表示不少同學又怕又想試,完成後更充滿滿足感。(楊柏賢攝)

參加活動的學生由小四至小六不等,活動共有8堂,常識科教師何哲鳴指出,不少學生在製作時都「又怕又想試」,「最主要原因是把紙張打發成紙糊後,其質感會變得滑溜溜,而把紙糊倒在筲箕上時,學生需用手接觸紙糊,這種怪怪的觸感令他們咿嘩鬼叫」。但每次完成後,學生都會感到興奮及充滿滿足感。

蔡詩贊(楊柏賢攝)

另一名負責的常識科教師鄺詠思指出,製作裝飾物的過程中,學生除了能學習環保意識之外,更可從中學習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例如負責壓模的學生要先等處理紙糊的學生完工後,才可以繼續自己的工序,想加快進度,大家便會彼此提點,減低出錯,從中也提升了他們待人接物的技巧。

更注重環保——小六的李浩家之前對保護環境的認識不多,但今次不單學會循環再造紙張的技巧,也明白經常飲即棄的飲品會製造更多垃圾。(楊柏賢攝)

學校並非第一次舉行環保活動,校長葉淑婷指出,之前也舉行過一些執垃圾活動,而今次紙模型活動,則可更深入理解環保概念。「學生經常都會飲用紙包飲品,但以往認為紙包飲品盒難以回收,只淪為垃圾。因此希望借是次活動,加深學生循環再用的理念,懂得愛護地球。」

 葉淑婷(楊柏賢攝)

[Happy PaMa 教得樂 第2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