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注意】保險業提醒:旅保一般不保新冠肺炎引致損失
【明報專訊】「日本開關真的很興奮」,雖然回港要隔離7日,不過近期已有港人去外地旅遊。保險業聯會有見及此,就向會員公司收集旅遊保險關於新冠疫情保障嘅最新資料。佢哋提醒旅客,旅遊保險通常將新冠疫情所引起嘅任何損失、費用等,納入除外責任事項,即係一般嚟講,新冠相關損失係無得賠。不過,有部分保險公司,有為符合香港或目的地政府疫苗接種要求嘅旅客,提供新冠疫情相關嘅伸延保障,旅客要受保就要確保自己符合相關規定。
Read more【明報專訊】「日本開關真的很興奮」,雖然回港要隔離7日,不過近期已有港人去外地旅遊。保險業聯會有見及此,就向會員公司收集旅遊保險關於新冠疫情保障嘅最新資料。佢哋提醒旅客,旅遊保險通常將新冠疫情所引起嘅任何損失、費用等,納入除外責任事項,即係一般嚟講,新冠相關損失係無得賠。不過,有部分保險公司,有為符合香港或目的地政府疫苗接種要求嘅旅客,提供新冠疫情相關嘅伸延保障,旅客要受保就要確保自己符合相關規定。
Read more本月初確診變種新型冠狀病毒的17歲少女,衛生防護中心調查發現其家中雪櫃的一個泰國進口急凍鱷魚排骨的包裝表面驗出新冠病毒。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及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烈文今(16日)分別在電台節目指出,現時未能證明少女因接觸該冷凍食物包裝而受感染,但提醒市民處理及存放冷凍食物時,可先清洗包裝減低風險。
Read more截至今日(5日)本港社區錄得10宗變種新型冠狀病毒個案,衛生署由4月29日起先後撤離變種新冠病毒確診者所住的7幢大廈居民,估計涉及近1000戶。若突然被要求接受檢疫,究竟要帶備什麼物資入檢疫中心?市民Winky因公司有同事確診,在今年2月14日至2月24日在竹篙灣檢疫中心檢疫。她表示若不幸被召入檢疫中心,「千祈唔好灰住,因為冇時間畀你灰」,並且要在僅有的時間好好準備入營的物品,她提供以下貼士。
Read more爆發新型冠狀病毒的葵盛西邨8座的4名初步確診者昨日確診,維持22人染疫,涉及13個單位。本報昨日報道有住戶稱居民通常將垃圾放在門外,港大專家何栢良說,如有住戶本身染疫,而其垃圾袋沒妥善綁好,不排除袋內的「雲吞(拭鼻涕的紙巾)」會污染走廊位置,建議住戶丟棄垃圾時戴好口罩及潔手,避免受到交叉感染。
Read more【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港大專家袁國勇認為現時疫情反彈屬第三波尾聲的「延續」。他昨點名批評中環蘭桂坊酒吧未遵守防疫措施,「一半入座率、每枱人數上限、執枱專員,什麼都沒有」。他說如港府未能針對酒吧、食肆等高危控制點作預防措施,冬季再現爆發時,恐有數萬人感染、過千人死亡。中大專家許樹昌亦認為,現階段不應再放寬防疫措施。
Read more【明報專訊】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反彈,過去7日有35宗本地個案,按周升3倍,當中昨天單日有14宗,主要來自殘疾人士院舍「國寶之家」。至於爆疫樓上酒吧「China Secret」再添1宗個案,群組累計11人確診,其中一人其後於發燒當日與朋友去過另一間樓上酒吧,結果二人同染疫。衛生署長陳漢儀昨日稱疫情惡化,出現反彈警號,情况令人憂慮,因此宣布加強檢測,研究在4個爆疫高風險地區設檢測中心,提供自願檢測;港府亦正研究修例推強制檢測。有醫生要求盡快於數日內開始4區檢測,否則疫情已「翻幾番」。
Read more【明報專訊】疫情逐漸平穩,政府周五開始會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但酒吧、卡拉OK、夜店及夜總會仍未能重開。飲食界立法會議員張宇人表示,業界願意自願多做5項防控工作,酒吧業界會要求酒吧顧客每飲完一啖酒便重新戴上口罩等,希望政府盡快讓他們復業。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認為,飲酒時「除除戴戴」比不佩戴口罩更高危。
Read more2人限聚令等抗疫措施周四(10日)屆滿,食物及衛生局長陳肇始今(8日)表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放緩、漸趨穩定,宣布周五(11日)起放寬抗疫措施,為期7日至下周四(17日),政府稍後會刊憲。
Read more全民自願參與的普及社區檢測計劃(全民檢測)9月1日開展,市民可於全港共141個社區檢測中心為市民採集拭子樣本,以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檢測。社區檢測中心的地址和開放時間請按此。
Read more深圳發現巴西進口急凍雞翼表面的樣本對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但病毒是生是死仍未明。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實驗室科學分部主任潘烈文指出,新冠病毒不怕冷只怕熱,在70℃環境下生存少於5分鐘,但在4℃或以下生存時間數以星期計,料如病毒在食物急凍一刻仍存活,急凍期間可生存很長時間。
Read more【明報專訊】本港昨新增33宗確診,是上月15日以來最低,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希望下跌趨勢繼續,但現時仍有不少源頭不明個案,顯示社區仍有很多隱形傳播鏈。專家認為,應待新增確診數目回落至單位數,才考慮放寬現行限聚令、口罩令、晚市禁堂食令等措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