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街舞 青年以舞會友 打破長幼「齡」距離
近日荃灣滿樂大廈對出空地不時結集一班街舞愛好者即興表演,吸引過百名市民圍觀。細看之下,發現表演的不單是年輕人,亦有數名長者。這個不一樣的組合,來自保良局方樹福堂兒童及青少年發展中心(中心)的「老幼勁舞團」計劃。在場監督的計劃社工何詩慧( Naomi )表示:「希望短短幾分鐘的表演,讓大眾感受到跳街舞不一定是『曳仔』,長者都可以充滿energy(活力);更重要是社區共融的力量。」
由冷漠變熱情青年以興趣連繫兩代
「老幼勁舞團」成立已近三年,談及構思計劃的原因,Naomi表示:「中心一直聚集了一群喜歡跳街舞的青年,但我們留意到他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整天想著跳舞而忽略了身邊的人和事。因此我們便想到將他們的興趣及才能,轉化成連繫長幼及社區的資本,透過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的資助,建立既cool且chill的共融社區。」
目前「老幼勁舞團」有近100位成員,最年輕的只有15歲,最年長的則有89歲。所謂萬事起頭難,Naomi坦言成軍之路並不容易。「計劃開展初期正值疫情,很多活動都被迫暫停,加上長者平日都習慣節奏較慢的運動,例如耍太極、伸展拉筋等,因此『講到口水都乾埋』也未能推動他們參與。」為招募更多長者,中心與區內的長者中心合作,最終邀得十多位長者加入。經排練後,他們與青年翻跳韓國女團快歌並製作成音樂影片,上載到社交平台後一夜成名,吸引其他長者關注及參與,令團員迅速增至近100名。
相關閲讀:五個青年故事 給社區的啟示 善用知識及創意 以「你想」建理想
「舞」走偏見長幼打成一片
中學生阿東是其中一名團員,跟不少年輕人一樣,一直認為長者等於「悶」、「手腳慢」及「有代溝」。「家中的長者有長期病患,常常足不出戶,每天都是重複睇電視、食飯、睡覺三步曲,所以我以為老友記就是這樣。」但自從加入舞團後,阿東別有一番體會:「他們『唔會甩beat 』(節拍),高難度動作也做到,完全不比年輕人遜色。」除了感受到長者的活力,阿東亦很欣賞長者那份積極投入及堅持的態度:「他們每晚回家都用手機翻看上堂片段及練習。疫情期間就算在家避疫也不會偷懶,會開視訊跟我們練習,大家隔空跳舞十分開心。」
阿東的「那團火」不知不覺感染了好友偉嵐,於三個月前成為舞團的一分子。他分享:「阿東常跟我說與老友記一齊跳舞好『正』,便心思思加入。起初我除了擔心他們跟不上之外,亦擔心難以溝通。但原來只要主動一點,再配合社工所教的相處貼士,我們也能打成一片,有說不完的話題。」
喜遇人生導師「孫仔孫女」飛躍成長
「老幼勁舞團」將兩代人連繫,阿東及偉嵐均表示這班「老友」除了是跳舞拍檔,亦是人生導師,讓他們飛躍成長。阿東說:「以前覺得有代溝,不想與長輩溝通,常常敷衍他們。但自從有次其中一位老友記有親人離世,看著他哭了幾天,我感受到他那種失去摰親、生離死別的痛苦,提醒我要珍惜家人。」
說起珍惜,阿東補充老友記也教曉他關愛不能只放在心內,要宣之於口,用行動表達。「老友記經常噓寒問暖,又煲湯及煮『九大簋』給我們。他們不但沒有嫌棄我們在排練時諸多甩漏,更視我們為孫仔孫女般愛錫,實在很窩心。」
偉嵐笑言自己本來是個「求求其其」的人,但與老友記相處卻培養出責任感。「由於我是第一次教長者,所以擔心自己做得不好,唯有每次練習前做足準備工夫,例如在網上搜尋一些適合長者的舞步、創作一些容易琅琅上口的口訣助他們記得舞步等。」久而久之,偉嵐將這種認真態度及責任心套用於日常生活中。他舉例說:「以往我很『瀟灑』,從不向家人交代行蹤,但現在夜歸也會打電話知會一下,因為知道家人會擔心及等我回家。」
走進社區共創街舞「耆」蹟
現時阿東及偉嵐不時夥拍老友記到社區表演及於媒體分享。見證兩位年輕人由漠不關心到拉近「齡」距離,社工Naomi表示這反映只要給予適合的機會及平台,青年也能於社區擔當一定角色。她以年初第五波疫情時的青年參與為例:「當時在跳舞通訊群組中,不少老友記都表示擔憂,有的搶購不到物資、有的覺得困在家裡很鬱悶。這班青年收到訊息後,不是『已讀不回』,而是自發組隊上門派發福袋,更定時以視像通訊跟長者傾偈跳舞。老友記見到他們,比見到社工更開心。」
除了跳舞,社區投資共享基金邀請年輕人善用創意、攝影及多媒體創作技巧等,參加「城載愛‧影傳情」青年攝影及短片拍攝比賽,以相片或短片為社區注入人情味。比賽由即日起至9月30日接受報名, 詳情請瀏覽基金網頁www.ciif.gov.hk。
短片拍攝網上工作坊
日期:2022年9月15日(星期四)
時間:晚上8時30分至9時30分
分享嘉賓:
‧資深媒體創作人陳文康先生
‧基金資助計劃團隊
「你的故事.我的啟示 社區故事系列計劃2.0 」
比賽或工作坊報名及詳情:https://link.mingpao.com/75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