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知多啲丨行山常見4大「誤區」 山藝教練教自保方法!
【明報專訊】疫情下,大家到郊野享受清新空氣,已成為新常態,但意外也隨之增加。根據消防處的山嶺搜救召喚數字,2020年較2019年增加近2倍,當中包括致命事故,如行石澗或懸崖失足墮斃。怎樣預防意外發生?今次有山藝教練細數山友常見的行山「誤區」,例如徒手攀澗,拉山友留下的繩索上落山,崖邊自拍及摸黑落山等,希望大家多加留意,避免意外發生。
根據保安局回覆立法會的文件指出,2020年消防處的山嶺搜救召喚數字是602宗,相比2019年的215宗,增加1.8倍。對於數字大增,山藝教練盧澤琛(琛sir)估計原因是疫情下,多了人行山,當中不少是新手,不了解行山可能遇到的風險。
琛sir是山藝訓練組織「山樂」的冰雪攀登及山藝教練,有逾20年行山經驗,足迹遍及本地和海外高山。琛sir指出,香港山野與其他國家最大分別,是山城之間非常接近,想行山,幾乎隨時隨地都可以出發。也因為這個原因,不少人誤以為行山非常容易,毋須接受訓練或準備,特別是新手,往往在未清楚路線的難度便出發,最終因準備不足或體力不支而發生意外。
行澗非輕鬆活動 不合新手
琛sir指出,不少山友愛行澗,尤其是夏季,貪可消暑降溫,但部分熱門行澗路線難度高,不適合新手,例如大嶼山鳳壁石澗或青龍石澗等,都需要一定攀爬技術及經驗,這些路線過往曾發生多宗意外,今年2月初便有一名男士由東涌行至鳳壁石澗,失足下墮10米,其間一度昏迷,最後送院治理。琛sir指這些石澗路線不如普通的遠足郊遊徑般易行好走,路徑可能不太明顯,加上部分路况陡峭崎嶇,隨時需手腳並用,意外風險頗高。
琛sir強調,參與行澗活動時,需要更多攀登技巧之餘,也需要登山繩索及相關的安全裝備。不過,要正確使用登山繩索,是要接受訓練,學懂操控及把繩索設在固定的地方,若使用不當,有失足風險。他補充,不少人把所有山野活動,無論是行家樂徑或行澗,一律統稱為「行山」,但其實行澗並非普通輕鬆休閒活動,新手盡量避免,免生危險。
說到繩索,他又提到山徑路上經常見到一些來歷不明的繩索,估計是有山友為方便自己及其他行山人士借力而設下,惟他不建議大家「使用」。4月初便有2名外籍男子行馬鞍山的吊手岩,當登上牛押山時,據悉其中一人利用綁在大石上的繩索借力,其間懷疑大石鬆脫,令他滾下山坡10多米,幸無大礙。琛sir認為,這些繩索在戶外長期日曬雨淋,有斷裂的風險,不宜使用。他認為,如一定要用繩索借力,其實代表本身無能力完成路線,建議放棄前行,若澗旁另有山路,可以從這些路前行。
另一方面,現時打卡風氣盛,在熱門景點影相是不少山友的指定動作,甚至有人會走上大石或崖邊打卡,此舉易生意外。一名女子於2019年在大埔梧桐寨行山期間,疑在瀑布懸崖位置影相失足墮坡死亡。琛sir不諱言,如他見到有人在山上走得太近崖邊或高處影相,會出聲勸止。「最怕就是失平衡跌下來,特別是自拍時,大多只專注在手機屏幕上,容易忽略四周環境,為了取得理想角度,不期然向前、向後行多一步,可能因此跣腳。」所以,山上如要拍照,寧願找同行朋友幫手影相,盡量不要自拍。他強調,影相有很多方法,未必一定要爬上石,離遠也可捕捉到美景,何苦為了影相而冒險。
值得一提,琛sir近期行山時,在下午3至4時落山途中,經常見到有人迎面上山,且離山頂仍有一段距離,對方隨時要摸黑落山,「早前在黃昏5時多,見到有2個年輕人前往吊手岩,估計對方要行多約1小時才上到山頂,相信他們落山時已入黑。當時也有提醒對方留意時間。與此同時,我也會留意對方衣著,若真的有意外,也可協助提供資料」。
日落前1小時落山 帶備頭燈
香港人很多都是夜貓子,要晨早起身出發並非易事,如果山友下午才起行,琛sir建議,可以選2至3個小時完成的短程路線。只是很多時,大家遲起步,但又想行長程路線,在沒有帶合適裝備的情况下,易生意外。「除非本身打算『行夜山』,帶足電筒等裝備,亦清楚路線及撤退點等,否則只會增加迷路風險。」但究竟行山最遲幾點要出發?他反過來說,應該問「最遲幾點落山」?他指計劃行程時,留意日落時間,應在日落前1小時或之前落到山,減少摸黑落山風險。但無論幾點出發,都要帶上頭燈,以備不時之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周詳的計劃,但並非百分之百可預防意外,一旦不幸發生事故如迷路,便要冷靜向外求救,若手機接收信號及上網功能良好,可致電求助,以及利用手機App的功能,向外界分享自己的位置。
留意標距柱編號 辨別位置
琛sir教路,在途中應留意一些標記,有助辨別位置,如漁護署設立的標距柱及電燈柱,每條標距柱也有獨立的編號及坐標位置,電燈柱也有獨立編號,有需要時可以此向救援人員表達自己位置,加快救援速度。
即使沒有手機,或手機接收不到信號,也有其他求救方法。琛sir表示,每次行山時都應帶備以下求救用品:哨子、電筒或頭燈。國際山難求救信號是1分鐘發出6下信號,停1分鐘後再發,如此重複6次。另外,要帶備鮮色衣物如風褸等,就算在山林中出意外,也可揮動衣服,方便搜救人員辨認。
文:許朝茵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