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答肝癌患者對肝臟切除手術之疑慮

馬家榮醫生
香港港安醫院─荃灣肝膽胰臟檢查及治療中心臨床主管兼外科顧問醫生

我們的肝臟是一個有自我再生能力的器官,即使手術割掉病灶所在的部份,肝臟之後也可長回身體所需要的大小。因此當出現一些良性病變或早期惡性腫瘤(肝癌),接受肝臟切除手術是最常見及有效的治療法。尤其對於肝癌患者而言,肝臟切除手術至今仍是第一線治療方案,可幫助預防或控制復發及擴散情況,只要能把肝癌的腫瘤清除乾淨,患者就有70%機率可活到5年。由於該手術始終是大型手術,肝癌患者及家屬均有不少疑問,以下逐一解答。

Q1:肝臟切除手術有傳統開腹式和微創兩種方法,各自程序上有什麼分別?

無論傳統開腹式抑或微創的肝臟切除手術,均須在全身麻醉下進行,主刀醫生需要控制肝段的血管,將有腫瘤的肝段切除。

傳統開腹式的肝臟切除手術會在上腹開一個反轉「L」型的切口,再用超聲波儀器確定病灶位置後將之切除,又或可能用特製的手術儀器(如微波或射頻消融術)破壞相關部分的組織,最後用縫線或縫釘縫合傷口。

至於微創肝臟切除手術,又稱為腹腔鏡肝臟切除手術,先在腹部上開數個小切口,再放入腹腔鏡及手術儀器觀察內部情況,並同時切除部分肝臟,隨即另開一個切口取出樣本,之後用縫線或縫釘縫合傷口。

傳統開放式手術,因傷口較大,傷口不適較多,康復時間需一至兩個星期,平均住院六至八天。微創手術則肚皮傷口較細,因此病人康復時間也較短,臨床上有不少人三天可出院。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和復發機會取決於腫瘤大小、位置和肝功能,與進行手術的方式(傳統或微創)沒有直接的關係。由於手術始終有一定複雜性,故此仍有些個案按病情需要,或需於術後轉送深切治療部以密切監察治療成效。

Q2:手術前要做什麼評估?

術前評估包括檢視以下三大範疇來決定手術方法:

一、患者體質,包括年齡及病史。因為年紀愈大,骨骼肌與內臟脂肪比例愈見失衡,免疫力及手術承受力相對會較差。另外,如有哮喘、糖尿病、其他心血管病及內科疾病就須先控制好才可以考慮開始手術;

二、肝功能,包括化學功能和影像功能。化學功能是指通過驗血檢測白蛋白濃度及凝血時間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黃疸、腹水、肝腦病變。影像功能則包括檢視肝臟大小來預計肝可切走多少,以及檢察脾臟大小來助評估是否有肝硬化情況;

三、肝臟腫瘤,當中包括腫瘤位置、體積及數量。

Q3:一般肝癌腫瘤要合乎什麼條件,患者才能選擇微創肝臟切除手術?

微創肝臟切除手術一般適用於較為邊陲位置的細小腫瘤。例如腫瘤直徑少於2厘米、數量少於3粒、位置較表面,並且沒有擴散及入侵主要血管的早期肝癌腫瘤,普遍適合微創方式。

當腫瘤大到直徑達5至6厘米、或長在肝臟較深入甚至太近主要血管或肝內膽管的位置、又或數量多並散佈在不同肝段,則不宜做微創,為顧及安全風險及腫瘤要割得清及夠徹底的原則,仍需採用傳統開放式。

Q4:一旦評估患者切除腫瘤後剩下的肝臟太少,是否也不能做切除手術?

基於肝臟自我再生力的特性,按情況可切除腫瘤所在的部份多達7成,而剩下3成肝臟我們也可生存,因肝臟會隨時間長回。而當評估患者切除腫瘤後剩下的肝臟不足3成,現時可使用肝門靜脈栓塞法(PVE)或分階段分肝切除術(ALPPS),即俗稱「養肝」的方法,以提升做肝臟切除手術的可行性,及減低術後因剩餘的肝臟體積不足而出現肝衰竭或甚死亡的風險。但要用到該項分階段分肝切除術,就會增加整個手術治療的複雜性及時間成本,暫時本地此類個案仍相對屬少數。

Q5:若評估後發現患者身體太弱不宜做任何方式的手術切除,還有什麼方法可消滅癌細胞?

若患者體質太過虛弱,或確認腫瘤位置不宜進行切除手術,視乎個別患者當時的情況,現時可考慮採用射頻或者微波消融術,將癌細胞已熱力摧毁。不少研究發現,若腫瘤體積直徑少於2至3厘米,消融術治療成效可媲美腫瘤切除。

Q6:本身兼有乙肝或丙肝的肝癌患者,術後還要做什麼檢查?

由於不少肝癌患者本身也是乙肝、丙肝的患者或帶菌者,整個肝臟也受相關病毒影響,令細胞較不穩定,因此術後須做以下兩件事:

一、術後每半年,定期抽血監察肝功能及癌指數;

二、每6個月或定期照電腦掃描(CT),以檢查切剩下來的肝臟是否有癌症復發的跡象。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