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灣仔街頭壁畫逐張睇 了解什麼是街頭壁畫(murals)?什麼是塗鴉(graffiti)?
【明報專訊】過去香港經常被喚作「文化沙漠」,近年因着大大小小的藝文活動而逐漸擺脫這稱號,加上藝術種子已悄悄埋在城市各個角落,我們隨時隨地都可以接觸文化藝術。好像走過灣仔大街小巷,你有沒有發現這裏的顏色特別多,尤其摩理臣山一帶,一幅幅色彩繽紛的壁畫映入眼簾,為沉悶冷漠的石屎森林添上生氣。
說起街頭壁畫,最多人想起的必會是德國柏林圍牆,長長的圍牆上畫滿各種自由奔放的壁畫。想不到近年在香港鬧市中,也可找到色彩、風格各異的壁畫,讓街頭藝術家大放異彩。非牟利藝術團體HKWalls由2014年開始,每年均在不同社區舉辦街頭藝術節,推廣街頭壁畫藝術文化,首屆在中上環舉辦,後來更延伸至深水埗、黃竹坑等。最近一次選址灣仔區,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及香港本土的藝術家參與,他們有些是平面設計師、插畫家,又或街頭塗鴉出身,各自繪畫出共約40幅街頭壁畫,散落在灣仔角落,而摩理臣山一帶,更集中了10多幅作品。有份策劃的HKWalls執行董事黃智茵(Maria)表示,猶記得初時向業主徵求外牆做創作時,很多人也不知道什麼是街頭壁畫:「直情諗唔到係咩嚟!」
啟發自街頭塗鴉
的確很多人分不清什麼是街頭壁畫,什麼是塗鴉?其實要說到街頭壁畫(murals)的起源,先要由街頭塗鴉(graffiti)說起,兩者均屬於街頭藝術(street art)。Maria指出,1960年代末,美國費城有一個綽號「Cornbread」的年輕人,在城內牆上到處寫上自己名字,宣示自己的存在,引起人們注意;後來更成為風潮,席捲紐約,塗鴉開始演變出不同的風格和技巧,成為街頭藝術的一種。而大型牆上畫作,一開始僅限於大型廣告牌,或屋主作私人欣賞的室內畫作;但畫家受塗鴉文化啟發,漸漸吸收了街頭元素,開始走到室外畫畫創作,便演變成現在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街頭藝術。相比起以文字為主的塗鴉,壁畫通常以圖案為主,藝術家亦會花更多心思去經營和描繪細節。
對參與壁畫創作的藝術家來說,牆壁就是他們的「大畫紙」,他們平日在畫紙上創作也許不難,但要在戶外牆壁這個放大了幾十倍的巨型「畫紙」上畫畫,殊不簡單。Maria指一些壁畫有幾層樓的高度,藝術家需爬上吊臂車,在半空中畫畫;用來畫壁畫的噴漆也有考究,噴嘴大的用來填上顏色,小的則用來畫較幼細的線條,細緻如頭髮也可呈現。有些藝術家會先打好草稿,經過精密計算才下筆,務求圖像比例精準,更能畫出恍似立體效果的圖形;另有一些則選擇徒手(freehand)畫畫,一來就在空白的牆壁下筆,畫下筆直彎曲的線條,少一點經驗也做不來。「大家常以為這些街頭藝術只是小朋友般亂畫;但其實他們是非常有技巧,要練習很久才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Maria說。
渠王廣告 一筆一畫也是藝術
壁畫創作,除了讓藝術家發揮個人創意之外,還能與當地社區聯繫起來。她回憶起跟灣仔區內的賽馬會匡智會學校聯絡,借用外牆繪畫時,校長曾向他們提起校內有一個學生甚具美術天分,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他的作品;於是Maria便把負責這外牆的藝術家跟這個學生聯繫起來,讓藝術家把學生的創作畫到學校的外牆上,成了一樁美事。她又笑言,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免棚通渠」渠王廣告,其實也稱得上是街頭藝術,「他每畫一筆,每勾一條線,都可以看出是有一個畫風、筆風在這裏,是有設計過的;而且他每次寫的字都一模一樣,像是印下去一般,不是周街隨便寫的」。
Maria說舉辦過幾次街頭藝術節,不論是業主或是當區的街坊,反應也愈來愈好,好些業主更問他們能否再多畫幾幅;她又說有時藝術家在街頭畫畫的過程中,吸引不少街坊市民拍照圍觀,跟藝術家聊天。「藝術」看似高不可攀,但當它跑到街頭上,又多了一份可親感。Maria說,欣賞壁畫毋須什麼藝術造詣,單純讓自己的心情因看見美麗的圖案而變好,上班上學的路途因而變得開心一點,已經很足夠。
童趣壁畫 記錄村落變遷
壁畫,除了是單純的藝術創作,也可以成為社區的重要連結。荃灣光板田村(二段)近幾年出現了多幅充滿童趣的壁畫,有份籌辦壁畫創作的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註冊社工李彥豪說,這些壁畫全都是村民、社工和義工的集體創作成果。
每2年翻新 呈現村內歷史
李彥豪指壁畫計劃始於2014年,每2年翻新一次,社工希望能透過壁畫呈現村內歷史,展現過去生活面貌,讓村民建立歸屬感之餘,亦讓村外人認識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一部分,促進城鄉交流。
光板田村是個寮屋村落,自戰後1950年代開始有人開始在這裏聚居,最初以務農為生;到了1970、80年代,工業興起,村內又出現了不同的工廠和山寨廠。因此,甫踏進村內,就可看見兩隻可愛豬仔跟你打招呼,亦能看見在藍天中飛舞的蜜蜂和養蜂場,還能找到五金工廠和豬油廠,這些全都是村民從前賴以維生的經濟活動。沿着七彩階級拾級而上,還能在壁畫上找到村內名物——大樹菠蘿,以及從前的少年人在農曆新年舞麒麟等生活面貌。再加上村民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便畫成了一幅幅可愛壁畫。
2個有份參與的村民妙云、阿珍回憶,每次畫畫,一開始構思討論的時候已有村內居民參與,從社工口中得知不少村內以往的事。
大小村民、義工合力完成
從清洗外牆,剷去青苔,塗上底油,起稿到最後上色,在繪畫導師的帶領下,村內10幾個小朋友、一些大人,再加上村外來的大專院校和親子義工一手一腳合作,花了4、5個周末才完成。妙云回憶,小朋友雞手鴨腳,常弄翻油漆,把油漆沾到身上,「搞到成身五顏六色,頭髮又有,鞋又有」,玩得不亦樂乎。阿珍屋外大石頭上色彩繽紛的蘑菇屋常吸引遊人拍照,是女兒心怡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所畫,阿珍笑言女兒十分自豪:「她常常在家裏說:『個壁畫係我畫㗎!』」
入村打卡 緊記勿擾民
李彥豪表示,自從七彩壁畫在村裏出現後,吸引了不少遊人來參觀拍照;惟一些遊人或造成噪音滋擾,又或亂拋垃圾、口罩等,村內空間窄小,大家前去的時候,要留意不要打擾到村內居民的生活。
文:鄧捷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