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展示草間彌生以荷蘭為據點重要創作 強調在地元素 為建築之都增值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也有不少藝術展,近期大家最印象深刻的,一定是在M+舉行的草間彌生展,但原來荷蘭與草間彌生亦有深厚關係。現正在鹿特丹附近的Schiedam舉行的Yayoi Kusama. The Dutch years 1965-1970展覽,便展示她以荷蘭為據點時的重要創作。連同鹿特丹同期舉辦的其他展覽,同樣強調在地元素,為原本以建築之都聞名的城市增值。

荷蘭鹿特丹一向以建築作為主要旅遊業推動力,但市政府深明建築只是文化載體,在建立建築之都的形象時,亦需重視建築物的內涵。藝術及文化正好是國際共通的「語言」,讓建築變得有內涵。他們在策展時強調在地的聯繫,讓文化內容更緊密。

藝術家任波點模特兒

在鹿特丹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有不少草間彌生的收藏,如早期的鏡房無限空間系列之一Infinity Mirror Room – Phalli’s Field (Floor Show)。與鹿特丹同省的Schiedam跟草間彌生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一如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的最新展覽Yayoi Kusama. The Dutch years 1965-1970,展示她遷往紐約時期,亦以荷蘭為據點的重要時刻。

如果大家熟悉草間彌生的創作史,會知道她的紐約時期是讓她在國際成名的關鏈,而不少破格的藝術發表均以紐約為發布所在地。但同時,她穿梭荷蘭多個城市如海牙、阿姆斯特丹等,發布的頻密程度比美國更甚。她與Schiedam的緣分,緣於她與不少荷蘭零點(Dutch Nul)藝術家如Jan Schoonhoven及Henk Peeters相熟。當中最具代表的,該是她於1967年11月18日在Stedelijk Museum Schiedam舉行的Naked Body Festival藝術活動,於全身赤裸的Jan Schoonhoven等人身上繪上其簽名式的波點。當時荷蘭仍然是相對保守的國家,而只屬小鎮的Schiedam作風更保守,活動引來不少誹議,被冠以裸體公主之名(princess of the nude),並一致評定其作品並非藝術。時任館長Hans Paalman即場中止活動,其後亦被市政府傳召問話。

無限波點空間–除以鏡為素材的無限空間外,草間彌生於1967年製作的Infinity Polka Dots Room,以夜光波點及模特兒為本。(Dawn Hung攝)
通心粉釘衫–上癮(obsession)是草間彌生的永恒題材,她早期以升級再造為本的Food Obsession創作,便將通心粉釘於衫褲手袋再塗上油漆。(Dawn Hung攝)

就地取材 升級再造

當時,草間彌生並沒有帶同任何藝術作品如油畫隨行,反而就地取材製作了不少以布料為本的phallus(陰莖圖像、模型)軟雕塑,以及不少以升級再造為本的立體作品。這些有別於其他藝術館收藏的作品在今次的展覽中展出,還有當年參與者如記者Hans van der Sloot及藝術家Woody van Amen等的口述歷史。其他早期作品包括曾於1966年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於Atlanta Botanical Garden展出的Narcissus Garden,亦有鞋履軟雕塑Sex Obsession(Shoe), 1965-66。不過最有趣的,是展內展出了草間彌生與荷蘭藝術界的關係,作品亦有別於流行的南瓜及波點。

網址︰stedelijkmuseumschiedam.nl

自戀反射–曾於1966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Atlanta Botanical Garden展出的Narcissus Garden,成為不少觀眾的自拍熱點。(Dawn Hung攝)

鹿特丹戰時藝術 展現歷史不同面貌

除了草間彌生展外,鹿特丹市內亦有不少以城市為本的展覽,例如於Museum Boijmans Van Beuningen的開放式藝術倉庫The Depot內舉行、由Sandra Smets策展的Art Amid the Ruins。鹿特丹之所以能成為建築之都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緣於整個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飽受戰火,整個城市大都被夷為平地才有了大興土木的重建空間。

戰後生涯–以War After War為題的展區中,作品Tyranny of the Steel Helmets,1947(圖右下)出自Jan Hendrik Verstegen之手,展示戰火中的知識分子,同時呈現藝術家的創傷後遺,戰後依然以戰爭作為創作主題。(Dawn Hung攝)

藝術家記錄戰後市况

這個展覽聚焦鹿特丹市被納粹佔領的時期,展出Piet Groen、Hendrik Pieter Groen及Dolf Henkes等藝術家如何記錄戰後市况,亦展示藝術品被納粹軍嚴厲管理下,藝術家如何暗度陳倉,如Aad de Haas的Three Talking Figures, 1941,便需要放大鏡才能看到當中暗示。整個展覽也展出偏向納粹主義的藝術家Johan Polet的作品,展示同一段歷史的不同面貌。策展人亦追蹤市內歷史,建立了互動地圖,讓觀展人士能按地圖發掘市內的相關地點如藝術工作室遺址,並供公眾投稿,令整個互動地圖能更加完整。

網址︰www.boijmans.nl/en/exhibitions/art-and-ruins

 互動地圖–讓觀展人士能發掘市內如藝術工作室遺址等相關地點的互動地圖,為作品提供明確地理脈絡。(Dawn Hung攝)

文:Dawn Hung

編輯:陳淑安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