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大潭水塘 賞古蹟掃悶熱
【明報專訊】夏日炎炎,對於山友來說,最佳消暑良方當然是揀選有「清涼」感覺的路線,在綠林中享受天然清風。今次有山藝教練張志輝(Paul),帶我們由黃泥涌水塘花園出發,登上渣甸山看維港開揚景,再去大潭水塘群感受清涼氣息,一掃悶熱之氣。
Paul是中國香港攀山及攀登總會的運動攀登及山藝教練,他去年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及洛子峰,近期更成為「kill標王」(山頂的標距柱打卡),4月時以13天的時間「征服」本港100座山。但創下佳績的他,不忘寄語山友在標高柱影相時,避免聚集及長時間逗留,以免影響測量工作。
Paul走遍全港多區山頭,熟悉本港山路,今次他推介港島區的路線,「此區的路線大多容易到達,而且撤退點較多,路况清楚明顯,新手也易應付」。我們相約港鐵灣仔站集合,之後步行往聯發街(皇后大道東)巴士站坐6號巴士,約20多分鐘便到黃泥涌水塘花園站,下車後正式起步。
黃泥涌水塘 變身划艇公園
一行人隨大潭水塘道、黃泥涌水塘花園的路標方向行,約5分鐘便到達首個checkpoint:黃泥涌水塘花園。水塘於1899年建成,但於1986年改建成為划艇公園,而水塘內的3項設施——水壩、水掣房及溢流口,已被列為法定古蹟。
之後我們沿大潭水塘道前行,緩緩往上,直至見到寫有「衛奕信徑」及「港島徑」的大型路牌,轉入去踏上梯級,沿港島徑第5段前行。Paul指出,今次行程要登上2個山峰,分別是渣甸山及畢拿山,中途有上有落,但幸好兩段上山路段的路况良好,慢慢行不難完成。
渣甸山觀維港 畢拿山賞山水
沿梯級往上行約40分鐘,見到標高柱代表已到達第2個checkpoint:渣甸山。Paul指此處有個開揚位置,可飽覽維港兩旁的繁華城景。眾人雖然行得有點氣喘,但看見眼前美景,便覺得剛才所花的腳骨力沒有白費,即時打卡一輪。
隨後繼續沿港島徑第5段前行,這段路以下梯級為主,沿路景觀開揚,可遠眺畢拉山石礦場(1991年停產)及大潭水塘群,山水景色,令人心情舒暢。徐徐前行,不知不覺來到渣甸山北引水道的指示牌。Paul提醒大家開始登上畢拿山,跟隨大風坳的路標方向上爬約20分鐘,便到達畢拿山頂的觀景台,這處可俯瞰大潭水塘群,青山綠水,風光秀麗。我們欣賞過後,繼續行程,約10多分鐘便到大風坳涼亭,涼亭附近有齊石櫈、野餐設施,更有洗手間,眾人行得一身大汗,正好可以洗洗臉,讓身體涼快一點。
稍事休息後,我們向港島徑第6段前行,再駁回大潭水塘道。這段以石屎路為主,兩旁有樹蔭,感覺舒適輕鬆,當見到開揚水塘景,即已到達第3個checkpoint:大潭水塘群。Paul指整個水塘群分有上水塘、副水塘、中水塘及大潭篤水塘,統稱為大潭水塘群。根據資料,當中有22項建築物被列為古蹟,例如大潭上水塘水壩及大潭篤水塘石橋,都是值得留影的景點。
遊大潭22古蹟 古色石橋打卡
大潭水塘群的景色之美,早已在山界享負盛名,但聞名不如見面,我們望到碧綠水塘,加上帶有古典美感的石橋等建築,清幽恬靜,實讓人暫忘煩惱,放空心靈。欣賞過後,Paul帶我們向大潭篤水塘水壩進發,於大潭郊野公園南門外橫過馬路後,再踏上大潭水塘道,向大潭篤村方向前行,約20分鐘左右便到水壩。
我們近距離觀看大潭篤水塘水壩,感覺相當有氣勢,而這處經常有龍友來拍照留影,我們來到當然也要瘋狂影相。之後,一行人原路折返至大潭郊野公園南門對出的車站,離開時可乘搭14號巴士往筲箕灣及西灣河,又或者乘搭16X或16M小巴往港鐵柴灣站。
- 行程
全長:約10公里 需時:3小時(不連拍照休息)
交通:去程:6號巴士往黃泥涌水塘花園站
回程:14號巴士往筲箕灣及西灣河,或16X/16M小巴往港鐵柴灣站
- 起點:黃泥涌水塘花園巴士站(圖)→5分鐘→
→ (1)黃泥涌水塘花園→50分鐘→
→ (2)渣甸山→30分鐘→ 畢拿山觀景台 →15分鐘→ 大風坳涼亭→20分鐘→
→ (3)大潭水塘群→1小時→ 終點:大潭篤水塘水壩
- 溫馨提示
量力而為,遇崎嶇山路不應勉強前行,拍照前應觀察四周環境,確定位置安全才留影,勿為靚景而冒險。
行山貼士:雙手叉腰上梯級 側步行落山
Paul熱愛行山、攀石及越野跑,經常跑上各大山頭,今次他分享了上落山的技巧。
大踏步上山更易疲倦
先說上山,他提醒新手別以為大踏步,甚至跨步上樓梯,便是省時慳力的方法,其實這樣反而更易疲累,「大步提腳時會消耗較多體力,應該要碎步上山,因為步幅細,有助減輕下肢肌力負擔」。
他又提到姿勢很重要,上梯級時可雙手叉腰,幫助上身挺直,有助保持呼吸暢順,因上山時較費力,需要攝取更多氧氣,否則氧氣不夠,更易令人疲累。另一方面,他強調上梯級時要全掌踏上梯級,「因為只用前腳掌上梯級,發力點會集中在小腿上,增加小腿肌力負擔,全掌踏則可動用下肢其他肌肉一起發力,自然較不易疲累」。
落山方面,他指重心應微微向後,因為即使失足也不會滾向前,而是向後「坐低」,減低受傷風險。不過,落山會令膝關節承受更多壓力,如開始感到雙膝痠軟,可改為側身下山,減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他建議左右兩邊輪流打側,以免其中一隻腳過度疲累。他補充,新手嘗試側身落時最好逐級逐級落,若左右腳交叉前行,有絆倒風險。
最後他提醒,有些初哥落山時會擔心失平衡,表現緊張,但這樣會消耗更多體能,身體應盡量放鬆,減少不必要的體力消耗。
文:許朝茵
編輯/林曉慧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