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高高」?「扮超人」?玩懲罰遊戲?臨牀心理學家黃詠詩指出 家長用遊戲包裝懲罰子女大錯特錯 建議要用有效方法學懂懲罰方式

不同家長都有自己管教子女的方法,但不等於都是正確。如果用錯方法,後果可以非常嚴重,尤其是用玩遊戲方式作為懲罰手段,有機會影響子女心理成長,是管教子女的大禁忌。


懲罰遊戲扭曲快樂之源

臨牀心理學家黃詠詩(Karen)指出,兒童認為玩遊戲是開心的過程,所以如果每次遊戲獲得的是痛苦,甚至不知自己為何在遊戲中接受懲罰,會扭曲兒童心中對遊戲的形象,如果這類懲罰由家長做出,更會影響兒童對父母及身邊人的信任感。長遠而言,受影響的兒童會變得不信任成年人,對陌生人會心存戒備而影響正常社交,成長後有機會出現焦慮及擔心等情緒障礙。

如果這類懲罰由家長做出,更會影響兒童對父母及身邊人的信任感。長遠而言,受影響的兒童會變得不信任成年人,對陌生人會心存戒備而影響正常社交,成長後有機會出現焦慮及擔心等情緒障礙。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罰後要解釋錯處及改善方法

Karen建議家長,即使年幼子女做出不理想的行為,最好先檢視子女為何有這類行為,知道原因後設想做什麼可以幫助糾正子女。如果感到子女行為太過分,想用懲罰的方法,要考慮用一些比較溫和的懲罰方式,例如罰站。然而罰站亦有建議限度,譬如受罰的是3歲兒童,時間約為3至5分鐘,不能罰太久。最重要是懲罰後,必需讓子女清楚知道自己哪方面表現不理想,要表現理想可以怎樣做,這樣才是有效的懲罰方式。

臨牀心理學家黃詠詩表示不能用遊戲包裝懲罰,即使無可避免作出懲罰,懲罰後必要解釋錯處及改善方法。

如果家長感到著實難以應對子女的行為問題,當中或許有其他原因令子女出現行為偏差,建議向專業人士尋求協助。


採訪:嚴志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