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收藏】Collectible Fair設計收藏展近年冒起 參展者國際化 展品以前衛設計為主 發掘新穎設計

【明報專訊】說穿了,所有Art Fair及Design Fair,大部分都是俗語所說的「執人口水尾」,但這個說法並非貶意,反而是經專家品鑑後的質素保證。畢竟參與這些收藏展的,都是由不少藝廊或設計廊參展,所展出的作品,本身已經過多種篩選才能登場。於2018年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創辦的Collectible Fair,是近年冒起得最快的設計展,不少設計界新星參展之餘,亦有不少設計行尊專誠到訪,甚或發掘新秀合作。

全球有不少以設計為本的設計展,如以新品展出為主的Maison et Objet、3 Days of Design及Salone del Mobile(米蘭設計周),亦有不少主題展如Biennale Internationale Design Saint-Étienne,以及以設計廊為主的Design Miami、簡稱PAD的Paris Art + Design及Collectible Fair。相比之下,Collectible Fair的資歷較短,今屆才踏入第5年,但比起其他設計廊收藏展,Collectible Fair的口味無疑較為青春。

有趣展廊——Collectible Fair有不少歐洲國家參與。以比利時為基地的Objects With Narratives,是當中的有趣展廊之一。(Seppe Elewaut攝)
突變座椅——被Dries Van Noten相中的設計師Maarten De Ceulaer,圖為其Mutation座椅系列。(Dawn Hung攝)

靚與古怪設計之間取得平衡

兩名創辦人是來自法國的Clélie Debehault及荷蘭的Liv Vaisberg,其國家背景起了一定作用,所選擇的參展單位結合了兩地元素,作品較為實驗及偏鋒,但在靚及古怪之間取得一個漂亮的平衡。以布魯塞爾的Vanderborght大廈為據點亦佔地利,方便歐洲及英國的參展單位及觀眾參與。今屆亦新增了The Editors(設計編採)展區,讓大多未有實體設計廊但已冒起的設計買手呈現個人視野。既有展區則有主展區Main、以訂做為主的Bespoke、以獨立設計師為本的Curated Section,以及與品牌合作的Special Projects。


設計師遇上對的參觀者 點石成金

相比藝術,設計收藏的歷史較淺。但收藏之道,兩者如出一轍。「我們的取向是成為唯一一個當代設計收藏品設計展,沒有古董亦沒有名牌經典。如Design Miami/Basel便較為名牌導向。Object Rotterdam則以新秀品牌或個人參展者居多,而我們的定價較高,並以限量收藏品為主,所以各有各巿場。我們以收藏家為主,Object Rotterdam則較面向大眾。此外,我們走的是高價巿場,進一步聚焦目標巿場。如談及競爭,米蘭設計周較為相近。但Collectible Fair的獨特定位,亦得到不少參展者及參觀者的認同,不少參展者由第一屆參與至今,亦有不少單位只參與Collectible Fair這個設計展。而展覽的參觀者(即收藏家或行家)夠精,不少設計師只要遇上一個對的參觀者,便能被點石成金。如被Dries Van Noten相中的Maarten De Ceulaer及Heim+Viladrich Office,便是在這裏遇到他們的伯樂。」Liv Vaisberg這樣比較Collectible Fair和荷蘭眾多設計展的分別。

可愛家品——可愛型家品算是新來的潮流,例如Manifold設計的滑輪矮櫈(上)和Supertoys Supertoys的Flower Light枱燈雕塑(下),都是當中佳例。(Dawn Hung攝)
創辦人——Collectible Fair的創辦人Liv Vaisberg(左)與Clélie Debehault(右)。(Dawn Hung攝)

參展者國際化 發掘新穎設計

另一創辦人Clélie Debehault也指出Collectible Fair跟法國設計展的不同之處。「在巴黎,並沒有針對限量當代設計收藏為主打的展覽,以Maison et Objet及PAD為主流,取向較巴黎。但Collectible Fair的參展者則相對地國際化,以經精選後的前衛設計為主,所以參觀者不時能發掘新穎設計,而參展者則更像一個共同體(community),亦有The Editors展區,令整個設計展呈現不同氣氛及感覺。」

Collectible Fair的展品亦大多以新作為主,讓人能一睹最前線的設計。「但最有趣的,是The Editors展區的參展單位全都是巴黎人,反映出巴黎現時尚未有合適的場合來展出作品。比利時相比鄰近歐陸國家的歷史較淺,而布魯塞爾亦是一個不同歐陸文化的交匯處,成為了一個較開放的地方,能讓不同人能接觸及接受最前衛的設計,有其因應地利而生的開放巿場及觀眾群。相比之下,法國則較着重歷史,讓人找不到發布前衛設計的合適機會。」


網址:collectible.design

文:Dawn Hung(sedimento.co)

編輯:陳淑安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超長花盆——於設計廊F/A FakeAuthentic展出的Stream,將公路欄杆升級再造成超長花盆,呈現城巿化與綠化的交接,由Comte/Meuwly設計。(Dawn Hung攝)
打印水泥——Philipp Aduatz的水泥座椅,以立體打印方式製作,能按起居空間改寫編碼,訂做不同尺寸。最大的技術難度在於打印曲線的最低點。(Dawn Hung攝)

收藏攻略:收藏當投資?初階入手指南

【明報專訊】Liv Vaisberg與Clélie Debehault均在藝術收藏界打滾多年,本身亦有藝術專業及業餘收藏家的人脈,二人順着自身優勢,讓藝術收藏家看到收藏新秀設計的可能。「藝術及設計兩種創作,各有各表達手法。」Clélie補充說。

不少人以為收藏新進設計,巿場會以年輕人為主。但實際上,設計收藏亦是一種投資,不少設計收藏家其實年齡較成熟。

Liv在受訪時指着遠處的一對收藏家老夫婦說︰「他們在布魯塞爾有一座小古堡,內裏便收藏了不少設計品。更有不少本身只收藏藝術品的藏家,在這裏擴闊他們的收藏領域到設計品。其中一位收藏家本身擁有一整條街的物業,亦收集成癮,將自己的部分收藏放在其擁有的共同工作空間。也有不少人本身只收藏經典設計,但我們讓他們明白到可以新舊mix & match來配搭,更從此踏上收藏新設計之道。」


最重要是作品能震撼內心

Collectible Fair的參展單位經由設計館館長、設計學院校長、策展人及知名設計師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選出。當然,這些行尊大都有擴充自家收藏的經驗。但對於初階收藏家,Liv有以下建議︰「首先,要看作品是否單一作品。如有新秀設計師在完成試樣(prototype)後,便將試樣賣給品牌作大量生產,這會令設計『貶值』。所以要得到設計師及設計廊的保證這一點十分重要。另一個可能,則是設計師為藏家專屬訂做。在藝術界,藝術家鮮有接受專屬作品,但在設計界則相反。」

Clélie則分享︰「最重要的是作品能震撼你的內心。如果你對作品沒有感覺,純粹因為投資回報而買下作品,便不是最好的策略。此外也要理解設計師的名氣、作品素材,以及保存方式,都是需要考慮的收藏因素。」

Black Mirror系列——來自荷蘭的Mia Karlova Galerie展出Vadim Kibardin用上紙皮製成的Black Mirror系列(圖正中)。(Seppe Elewaut攝)
獨家製作——位於展場入口左側的Maniera設計廊,不少設計師均為它製作獨家作品。(Dawn Hung攝)

文︰Dawn Hung


延伸閱讀:【導演及編劇羅啟銳離世】忠於自己創作 以「劇本行先」 善用語言塑造角色 訴說大城市小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