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E畢業典禮與攝影展聚焦SEN教與學現況
持續培訓265名教練紓緩制度困局
香港現時有超過67,000名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在主流公營學校就讀,數字十年間倍增。不過,這群學生在教育體系中仍然被視為「異類」或「問題學生」。今天在香港教育大學舉行的第六屆「特殊教育需要融合運動教練基礎證書課程」畢業典禮暨「共融校園攝影作品展 2025」,由社企iSE(特殊教育需要融合運動學院)主辦,透過影像、數據與真實故事,聚焦SEN學與教面對的現實挑戰。
活動吸引超過50名教育工作者、家長、社福界代表及傳媒參與,見證最新一屆完成教練課程的學員畢業,並透過攝影作品、畢業生分享與教育工作者對談,呼籲社會與政策層面正視制度性支援缺口:我們的教育制度,真的準備好迎接「共融」了嗎?與此同時,iSE 希望不斷培訓更多特殊教育需要融合運動教練以填補不足,致力支援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


SEN標籤背後 學生與教師面對雙重壓力
根據教育局最新數據,截至2024/25學年,香港在公營主流小學及中學就讀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人數已達67,870人,較五年前大幅上升。這一趨勢反映SEN學生在主流學校中的比重持續增加,對整體教育資源與支援體系帶來新挑戰。
而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於2023年的一項調查亦進一步揭示,34.3%的SEN小學生家長認為子女面對「極大」學習壓力。近六成受訪家長則對學校提供的SEN支援感到「不清晰」或「不信任」。此外,在前線教師層面,65%人坦言缺乏足夠支援去處理SEN學生的情緒及學習問題。
以上數據反映,香港共融教育的推行仍然進度緩慢,資源配套及實際執行層面有待大幅改善。同時,SEN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經常被誤解為「問題學生」,難以擺脫標籤,有機會導致缺乏自信,難以真正融入主流校園。而教師則需同時應對教學、輔導及家長的多重壓力,資源短缺進一步削弱其支援能力,容易導致無力感與職業倦怠。標籤文化根深蒂固,即使教育界內部有心推動共融,亦常因制度、資源分配及社會觀念的阻力而步履維艱。
社企iSE 積極研究不同方案紓緩有關問題,其專業融合運動教練課程,正是為回應業界痛點而設。課程結合理論與實踐,設有導師認證及實習配對,裝備參加者以專業、多元的教學方法,全面掌握SEN學生需要及促進其心靈發展,切實提升前線教學及支援質素,為共融教育帶來積極改變。


以影像和真實故事打破標籤 讓社會看見SEN學生的視覺與能力
SEN 孩子的成長之路充滿挑戰,但其潛能無限,只需要一點愛與支持,便能展翅高飛,讓大眾看見不同的可能性。「共融校園攝影作品展 2025」展示了多幅由SEN學生親自拍攝的作品,記錄了校內實習教練為學生策劃的各類融合體育活動,呈現出學生的創意與觀察力,同時希望讓觀眾從他們的視角重新理解「共融」的意義。
是次展覽已經是第六次舉行。特教學員更於展覽當天為來賓導賞,分享拍攝體驗與個人成長故事,展現他們的獨特視角和創造力,並藉此推動多元及去邊緣化教育發展。不僅關注學童的身體發展,更重視心理和情感成長。
iSE總監趙衍維表示:「共融不只是理念,而是需要不同配合的實踐。不只是『接納』,是從制度上『重塑』。雖然iSE已經持續培訓265名教練,但一切都只是起點,我們希望與更多有志者同行,協助教練伙伴,亦希望透過影像與故事,推動社會對SEN議題的持續關注與行動。」



香港教育大學特教青年學苑苑長譚漢珊補充:「不只是獲得認可學歷和實用技能,更重要的是陪伴學員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方向。我們和SEN同學其實是一起成長,他們都在教緊我,要做更好的人、更關心人的人。希望透過大家的努力,繼續消除標籤,讓每一位年青人都可以勇敢追夢,擁有多元和包容的將來。」
未來,iSE希望能聯同教育界、社福界與醫療界等更多界別,讓家長了解各校支援能力與資源配置,希望能夠設立全港SEN支援透明平台;亦希望為所有主流學校教師提供一定時數的SEN專業培訓,回應現時只有少數教師接受過基本SEN訓練的現實;並致力推動「去標籤」校園文化,希望能推動將共融教育納入學校評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