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全新特別展覽】細看時尚教母「宋女士」宋懷桂傳奇一生 聯繫東西文化橋樑 引領中國現代化

1980年代正值中國改革開放之際,宋懷桂為皮爾‧卡丹開拓事業,同時塑造中國時尚生態。展覽展出皮爾‧卡丹多款時裝,而走廊盡頭照片可見宋懷桂和她訓練的中國模特兒,正在紫禁城拍時裝照。(蘇智鑫攝)
「時尚教母」宋懷桂擔當聯繫東西文化的橋樑,為中國引入與國際接軌的現代生活方式。(蘇智鑫攝)
宋懷桂晚年策劃「五朝霓裳」時裝秀,向國際推廣中國傳統服裝。(蘇智鑫攝)
 宋懷桂取材自中國道家寓言「莊周夢蝶」,創作出壁掛系列《蝴蝶》。此系列作品中蝴蝶展翅形態狀如女陰,也體現1970年代歐美的女性主義藝術帶來的視覺啟示。(蘇智鑫攝)
 巴黎馬克西姆餐廳北京分店在宋懷桂管理下,發展成本地及國際文化精英的聚集地。展覽透過影像與歷史照片,讓觀眾感受餐廳的文化氛圍。(M+提供;攝影:梁譽聰)
武漠(蘇智鑫攝)

【明報專訊】誰是宋懷桂?M+視覺藝術德英副策展人武漠問過同輩及父母,發現上一代人顯然對宋的了解比較多。兩代人之間存在信息差,印證有關這個傳奇人物和時代的記憶正逐漸流逝。在世時被人尊稱為「宋女士」的宋懷桂,橫跨中國藝術、電影、音樂和時尚領域,處處體現其創造力和個性。她活躍於1980至2000年代,適逢中國改革開放之際,使人生軌迹被時代影響,亦影響着時代。

披上法國名牌游走街頭

M+全新特別展覽「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不止記錄宋懷桂的個人故事,更希望觀眾從中透視在國家改革開放後,中國視覺文化面貌的重大轉變。在前期研究和策展過程中,家屬提供的文獻起了關鍵作用,包括宋女士的手稿、相片等。團隊還走訪宋懷桂身邊的人,並與了解當時文化場景的人訪談,以拼砌她的人生及時代背景。

展覽的第一部分直接以「誰是宋女士?」為題,不過武漠指出觀眾還不會在此找到明確答案,「我們還是希望營造一種氛圍,不光是圍繞宋懷桂的,更是圍繞着改革開放前後的北京、中國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1980年代的北京,一般民眾穿著中山裝、騎着單車;但一名女性披上國際時尚品牌皮爾.卡丹的服裝,那是游走街頭的宋懷桂。透過宋所穿著過的服裝,以及個人照片、影片片段等視覺元素,觀眾可率先窺探她前衞的風格及個性,感受那個年代的氛圍。

早於宋懷桂年輕時,她已經擁有許多異於同輩中國女性的經歷,與政治社會環境亦有密切的關係。她生於抗日戰爭時期的書香門第,在任職英文教師的媽媽影響下,自幼培養良好的英文能力。新中國剛成立數年,她在1950年代中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走上不怎麼尋常的藝術路。「她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奠定她是一個思想上很開明的人,包括她的語言能力也是提供了很多方便。」後來她與保加利亞留學生萬曼相戀,在時任總理周恩來的祝福下,破天荒結成中國第一樁國際婚姻。

融入女性主義藝術先鋒

略知宋懷桂的背景後,或許更能理解她日後何以成為中外文化的橋樑。在那之前,她曾經與萬曼定居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並在當地攻讀油畫,亦與丈夫一同探索壁掛藝術。展覽第二部分揭示她作為「藝術先鋒」的身分,展出她分別於北京和索非亞的創作,其中《蝴蝶》系列融入中國哲學思想及女性主義精神,可見其開創性。1980年代以後,她把生活重心從藝術轉到商界,此後藝術家成為她鮮有被提及的身分。不過武漠認為,藝術細胞一直是她創造力的來源,應用在之後的第一代中國模特兒打扮、佈置馬克西姆餐廳的宴會等,「我們經常說,人生當中你的知識背景裏吃到的第一口奶,會影響你的終身。那我想作為藝術家的訓練跟歷程,對宋女士來說,是她一生的滋養來源」。

宋懷桂在巴黎認識了法國服裝設計師皮爾.卡丹,成為人生的轉捩點。她決定返回祖國,幫助卡丹成為最先打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

時尚(fashion)是什麼?或許你會聯想起一些國際時尚品牌,或是身穿最新系列時裝、走着台步的模特兒。不過,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人們對於「時尚」這個概念的理解,與現今截然不同。武漠提到團隊在研究早期,曾訪問熟知中國時尚工業、參與時尚雜誌編輯工作的洪晃。在1960年代,洪晃是在北京生活的小孩,武漠引述洪受訪時說過:「當時對於時尚的概念,就是如果誰能穿一身軍裝,就覺得這個人很厲害、很時尚、很潮流。因為當時的價值觀就是,如果你能去參軍,這是一個社會正面楷模的形象。」


相關閲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卡地亞特別展覽】300品牌藝術珍品 探索由古至今女性審美觀和生活方式變化 回顧女性影響力


塑造第一代模特兒團隊

後來,時尚的意思漸漸在中國產生變化。宋懷桂作為皮爾.卡丹在中國的首席代表,工作絕不止是一個代言人,因為當時中國並沒有時裝工業,一切要由零開始。實務層面上,她為皮爾.卡丹建立中國團隊,在北京設辦公室和品牌專賣店。與此同時,宋懷桂考慮到推廣的問題,「如果想要宣傳時尚設計品牌或衣服等,最直觀、行業裏最常見的模式,就是策劃時裝秀,但是中國當時沒有這個土壤」。時裝秀需要模特兒,於是宋懷桂親自打造中國第一代模特兒。她走上街頭,尋找身材高䠷的男女;又前往體育學校找上打籃球、排球的姑娘、小伙子。人選到位後,她利用來自法國的資料,以及皮爾.卡丹公司提供的走秀影片等,教導模特兒如何端正儀態、走台步和擺姿勢。

「宋女士當時訓練模特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全國的,像是一個trend。」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本地服裝公司愈來愈多,亦開始成立各自的模特兒隊,尤其是在最早開放的城市包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展覽中一部分展示中國模特發展歷史,從雜誌封面看出最早的模特兒隊由紡織女工組成,後來獨立的模特兒文化慢慢成形,「也是中國在經濟和文化開放之後,逐步跟國際接軌的一個縮影」。大環境下,宋懷桂的先鋒之處在於把訓練模特兒、品牌推廣等各個工序連接起來,建立中國的時尚產業系統。而她更帶着首批中國模特兒走出國際,在巴黎走上皮爾.卡丹時裝秀的天橋,轟動一時。

引入巴黎餐廳 成精英聚集地

宋懷桂的影響力不止在時尚圈,也延展至其他領域。當中契機是她提議開設巴黎馬克西姆餐廳的北京分店,並擔任餐廳經理超過20年。1980年代是中國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其中的文化分子熱切渴望吸收新資訊。武漠指出這種開放的氛圍,促使宋懷桂把馬克西姆餐廳變成沙龍,讓自己本已廣闊的人際關係網絡在此匯聚、產生更多文化碰撞。策展團隊訪問過有「搖滾教父」之稱的歌手崔健,他憶述當時北京少有公開場所表演搖滾樂,但宋懷桂卻願意為他提供馬克西姆餐廳的舞台。除了宋本身的社交圈子,她的朋友也一個拉一個,全都聚集在餐廳。武漠引述崔健回憶,「他們(文化圈子的人)都是非常迫不及待的,吸收更多的新信息。這樣會覺得自己是跟世界同步的,對於他們是有比較深遠的文化意義」。

80年代中國的文化開放也包括電影工業,國內導演希望與國際交流,與此同時外國導演期盼在中國拍戲,其中著名例子莫過於意大利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的《末代皇帝溥儀》(1987)。貝托魯奇在中國實地考察及選角期間,曾到訪馬克西姆餐廳,其後更邀請宋懷桂出演「隆裕太后」一角。不論是否與馬克西姆相關,當時文化交流的氛圍孕育出許多中外、中港的合拍電影,「看起來宋女士好像只是演出了一個小配角,但是後面這種文化背景的信息其實是非常豐富的」。

4個身分 促成東西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雙向的過程,宋女士最初把皮爾.卡丹帶到中國,引入國際化的現代生活方式;其後《末代皇帝溥儀》給予她靈感,晚年投身於策劃「五朝霓裳」世界巡迴時裝表演。項目由她自資,並與其他古裝設計師參與設計,根據史實複製唐宋元明清五朝、近300套古裝。不過,宋懷桂不止是想呈現中國古代面貌,還結合少林功夫、武術、芭蕾舞和現代舞等表演,讓古今中外文化共冶一爐。

憑信念創一番天地

「五朝霓裳」系列其中幾件服裝放置在「文化大使」展區內,旁邊還有與宋懷桂有關或受她影響的服裝設計師的作品。此展區是展覽的最後一部分,「把展覽的結尾停留在她作為一個文化大使的身分上,因為我們發現她有一種國際化、全球化的視野」。武漠說:「她作為一個世界公民,可以說人生當中的一個信念,就是促成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

誰是宋懷桂?策展人透過4個部分,簡單給予4個答案:藝術先鋒、商界精英、時尚教母和文化大使。不過在眾多身分背後,她是一個怎樣的人?單從人生經歷來看,可能會想像她是一個強悍的女強人,不過武漠說恰恰相反,「我們聽到很多回憶她的人,都說她是一個非常溫柔、和藹,非常讓你覺得如沐春風的人」。在宋懷桂身處的年代,無論是藝術界或是時尚的商業社會,經常是以男性主導,她卻以剛柔並重的姿態立足其中,游刃有餘。

雖然展覽從一個中國女性出發,但是策展團隊不止是想講述中國的故事,因為當中強調的特質是具普世性、不受時間限制。50年代年輕的宋懷桂勇敢爭取自己的婚姻;到後來她發展出成功的商業策略,同時沒有忘記自己藝術家的夢想。「獨特的創意跟個性,在她整個的職業軌迹和人生歷程當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武漠希望展覽帶給觀眾一個信息:「每一個人如果有這種信念,只要你想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那一定可以實現你自己的一番天地。」

「宋懷桂:藝術先鋒與時尚教母」展覽

日期:即日起

地點: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

票價:$140(特惠票$70)

網址:bit.ly/44L8Qqr

文˙ 朱令筠

{ 圖 } 蘇智鑫、M+提供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朱建勳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