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大腸癌的早期篩查與腸鏡檢查的重要性

大腸癌通常有哪些病徵?是否會完全沒有病徵?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香港,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第二大常見癌症,且患者年齡逐漸年輕化。早期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常見的症狀包括大便習慣改變、血便、腹脹、腹痛、體重減輕和貧血等。許多患者在感到明顯不適時才尋求醫療幫助,此時病情可能已經發展到較後期。

大腸癌常見症狀

大腸癌的成因是什麼?提前進行大腸癌篩查是否能夠預防該疾病?何種年齡層的人士應該接受大腸癌篩查?

大腸癌的誘發因素多樣,包括都市人面對的工作壓力、久坐缺乏運動等,這些因素容易導致肥胖,增加消化系統及大腸直腸的負擔。此外,高脂肪和高熱量飲食也是引發大腸直腸疾病的重要原因。專家建議應保持均衡飲食,避免加工肉類,並限制紅肉及高鹽食品的攝取。吸煙和酗酒同樣被認為是引發大腸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及早關注大腸健康並定期檢查至關重要,特別是年滿50歲的人士,其患上大腸瘜肉甚至大腸癌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腸癌普查的方法

普查的項目主要分為兩類:大便隱血測試和大腸鏡檢查。然而,由於隱血測試的敏感度較低,僅能檢測部分大腸癌,且無法確定腸內是否存在瘜肉,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仍然是大腸鏡檢查。

劉卓靈醫生解釋,大多數腸癌是由腸壁內的良性瘜肉逐漸演變而來。如果能在瘜肉轉變為癌症之前及時發現並切除,則可以顯著降低患上腸癌的風險。大腸內窺鏡檢查利用可彎曲的內窺鏡,醫生通過肛門將內窺鏡插入大腸,以觀察是否有炎症、瘜肉或腫瘤等病變。如果發現瘜肉,則會即時進行切除。如發現異常,醫生會立即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可以有效檢測大腸內部是否存在病變,辨別良性或惡性腫瘤,。

是否只有在懷疑自己患有大腸癌的情況下才需要進行腸鏡檢查?腸鏡檢查還能診斷哪些其他病症?

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目的是為了及早發現大腸癌,同時找出尚未發展成癌症的腺瘤瘜肉並及時切除,以預防癌症。因此,年滿50歲以上或出現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的人士應考慮進行檢查。若有任何不適症狀,應及早尋求醫生意見,而不應單靠網絡資訊自行判斷。

大腸內窺鏡除了能診斷大腸癌之外,還能診斷以下病

  1. 大腸瘜肉,並且大多數能在內窺鏡檢查時切除
  2. 潰瘍性結腸炎
  3. 慢性炎症性腸道疾病
  4. 憩室病
  5. 痔瘡

建議多久進行一次腸鏡檢查?哪個年齡族群最應該接受腸鏡檢查?

衛生署建議年滿50歲的人士每5至10年進行一次大腸內窺鏡檢查。此外,大腸癌篩查服務的計劃主要針對年齡在50至75歲之間的香港居民。

日常應該採取哪些生活習慣或飲食建議來護理腸道?每天排便是否等同於腸道健康?攝取益生菌是否真的對腸道有益?

劉卓靈醫生指出,大大腸癌是少數可以通過早期檢查有效預防的癌症之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進行篩查以及改善飲食習慣,都能有效降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建議多攝取全穀類、豆類、水果和蔬菜等高纖維食物,每天至少攝取400克水果和蔬菜,同時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的攝入,以降低患病機會。

每日排便是否就代表腸道健康?

劉卓靈醫生表示,相比於日日有大便,其實排便的規律性更為重要。因為這顯示了胃部及腸道在食物進入時能夠正常進行消化,所以只要排便的時間規律,不管一天數次或數天一次都沒有問題。

香港專科外科專科醫生 劉卓靈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