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注意衣食住行 補氣生津抗酷暑

【明報專訊】酷熱天氣會消耗體力和津液,令本來身體機能已經脆弱的長者容易出現乏力、氣喘、頭暈、口乾等不適。從中醫角度,炎熱和大量出汗耗損正氣和津液,補氣和生津是夏天常用的保健養生方法,再配合日常起居飲食的調整,可以減低大熱天時出現不適。

伸展手腳——即使天氣酷熱,切忌長時間逗留冷氣間,要抽空到戶外伸展手腳、鍛煉身體,暢行氣血。(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zhudifeng@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小滿.二十四節氣】小滿悶熱出汗多 中醫教養生:吃瓜果清熱 冷氣宜保持24度避長開

預防中暑 要注意


高溫耗體力致氣虛

氣候暖化,夏天愈來愈熱。長者身體比較脆弱,適應溫差能力較差,遇上炎熱、暴曬、大量流汗、狂風暴雨、吹冷氣等情况容易不適。高溫會消耗體力,導致疲倦乏力、氣喘、胃口欠佳、消化不良等氣虛表現。大量流汗則會損耗津液,導致口乾、喉嚨乾涸、尿黃、煩躁等陰虛表現。吹風、淋雨會增加外感的風險。加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戶外佩戴口罩會感到焗促,對健康狀况較差的長者來說,更容易出現不適。

應對暑熱,中醫主張清涼消暑;同時針對炎熱耗氣傷津的問題,可配合益氣生津的食療。常用消暑清熱中藥,包括荷葉、綠豆、滑石、淡竹葉等,藥性偏涼。常用於夏天的補氣中藥,包括西洋參(花旗參)、太子參、五指毛桃等,藥性補而不溫燥。而用於夏天補陰生津的藥物,包括蘆根、天花粉、北沙參、麥冬等,藥性清潤而不黏膩。

除了利用中藥來應對暑熱,長者也可透過調節衣食住行4個範疇,減低炎熱對身體帶來的不適:


衣‧通爽鬆身助散熱 

穿著通爽透氣的鬆身衣物,有利散熱和排汗,但肩背、前胸、腰、腹、膝蓋位置不宜直接吹風受冷。出汗後要及時把汗液拭乾,或更換內衣,以免汗濕持續刺激皮膚或導致着涼。進入冷氣間或乘搭交通工具,應帶備外套或披肩,遇冷時可以穿上,以免感染風寒。一雙舒適、防滑的鞋子,可在夏天保持足部涼爽,減少細菌滋生,同時防止天雨路滑時跌倒。如下雨沾濕衣服或鞋襪,務必及時替換,否則在感受風寒濕邪後,容易造成外感或風濕痹證。

疫情期間,為保護自己及他人,即使炎熱,仍需佩戴口罩,口罩要完全遮蓋口、鼻及下巴,而且要緊貼面部,勿隨便用手觸摸口罩。如果口罩戴得太鬆,或沒有完全蓋住口鼻,都會令保護大打折扣。


食‧溫熱食物要節制

大熱天時,對體質平和的長者,飲食可適度清涼,如冬瓜、佛手瓜、葡萄、西瓜、綠茶等。溫熱食物,如牛肉、羊肉、荔枝、龍眼、榴槤等,一定要有節制,否則容易熱氣上火,出現喉嚨痛、口乾、失眠、便血等問題。燒烤、火鍋等相對溫燥,易上火傷津,炎夏不宜。夏天忌暴飲暴食,不宜吃得過飽,或大量食用難消化、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番薯、芋頭、果仁、米粉、即食麵等,以免妨礙消化,出現腹痛、脹氣的毛病。寒涼食物如雪糕、凍飲、刺身等容易刺激脾胃,長者一般多不能耐受,應盡量避免。炎熱天氣食物容易變壞,需要加倍注意食物衛生。

夏天經常出汗,需要注意補充水分,千萬不要等到口渴才飲水,但亦不宜一次過大量飲水,以免加重身體負擔,宜分多次、每次小量,使身體容易適應。


住‧注意室內外溫差

在夏天開冷氣是人之常情,但設定室溫不宜過低,建議與室外溫度相差4℃至6℃為宜,而且不要向身體直吹,並要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雖然涼快環境有助入睡,但睡着時體溫下降、新陳代謝減慢,睡房溫度不宜太低。現時不少冷氣機都有開關時間設定的功能,可加以善用。很多公眾地方室溫偏低,要預防着涼,除適時添衣外,也要留意不宜在這些環境久坐不動。如要進出溫差大的地方,可在出入口處稍事停留,使身體有時間適應溫差,減少不適。


行‧活動身體少聚集

切忌長期逗留在冷氣間,要抽空到戶外活動,伸展手腳、暢行氣血、鍛煉身體、接觸日照。避開正午烈日當空,選擇早晨或黃昏日照較溫和的時候到戶外活動。游泳、遠足是不少長者喜愛的活動,但必須注意安全,宜結伴同行及事先知會家人;運動前要做足熱身,並留意身體狀况,如有頭暈、胸悶、氣喘等不適就要立即休息,切勿勉強。戶外活動後,不宜馬上喝冷水或洗冷水浴快速降溫。考慮到夏季天氣不穩定,常見突如其來的驟雨,建議帶備雨具,以備不時之需。

抗疫期間,長者應減少到人多擠迫的公眾地方,減少聚集、聚餐等活動,保持社交距離,心態上既不要太鬆懈,但亦不必過分焦慮緊張。終日提心吊膽,足不出戶,作息規律亂七八糟,對身心健康也絕對不是好事。


預防中暑 食療貼士:冬瓜湯消暑祛濕

盛夏湯水食療通常注重清涼消暑、生津、開胃、幫助消化,選用清涼、易消化食材,較少用溫熱或滋膩的材料。在消暑清熱的同時,考慮夏天容易消化不良,加上雨水增多,容易造成濕阻,可適量配合健脾、祛濕的材料。


■扁豆荷葉淮山冬瓜湯

材料:扁豆20克、荷葉1塊、淮山30克、茯苓15克、赤小豆12克、陳皮6克、冬瓜1斤

製法:先將冬瓜(連皮)切塊洗淨,荷葉洗淨撕成小塊,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1.5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消暑健脾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