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發酵食物主角。菌|好菌「酵」出食材第二生命【附康普茶Kombucha食譜】

【明報專訊】大家對發酵食物一定不陌生,從豉油、辛奇、乳酪、納豆,到近年流行的kombucha(康普茶)和sourdough(酸種麵包)。不論是人工發酵或天然發酵,過程都得花時間花心機。

發酵主角——菌,就像魔法,令食物變質變味,連營養價值也改變。想變身魔法師來施法嗎?只要跟足大廚食譜,你就可給予食材第二生命。


人工發酵代表:康普茶

「啫喱」炮製 酸甜像汽水

Kombucha(康普茶/紅茶菌)屬發酵茶,在紅茶或綠茶中加入糖和SCOBY(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細菌酵母共生體)發酵製成,據說麥當娜、Lady Gaga都是其擁躉。


解構

SCOBY像啫喱,內裏的菌母是製作kombucha的主角,而糖則提供能量給微生物生長,形成發酵。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張智良稱,「發酵時,kombucha微生物組合中一種細菌產生酒精,另一種細菌把酒精分解成短鏈脂肪酸」。


味道

像蘋果醋般酸甜。發酵期間菌母產生二氧化碳、微量酒精等,喝起來像汽水;亦可加入果汁變化不同風味。

SCOBY——每發酵一次kombucha,都會形成一塊新的SCOBY,可用容器裝起後再使用。(曾憲宗攝)
SCOBY——每發酵一次kombucha,都會形成一塊新的SCOBY,可用容器裝起後再使用。(曾憲宗攝)

康普茶除百病?傳言無實證

網傳kombucha具美容功效,甚至可治脫髮、癌症等,但張智良指以上都未有科學實證。有小型研究指出,kombucha對改善血壓、免疫力及減肥或有幫助,惟未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與其他發酵食物一樣,它含有豐富益生菌和維他命B雜,若以綠茶製作,亦含抗氧化物質。

張又提醒,自製kombucha有被致病細菌、霉菌污染風險。發酵不當,可導致過敏和乳酸中毒。1990年代,美國就有1宗死亡個案疑與飲用kombucha有關,因此其功效與風險仍在討論中。


簡易DIY 添加喜愛果汁

「酵母很神奇,雖然我們看不見它在動,但發酵時候看見泡泡冒出,就是酵母在『唞氣』。」發酵食品商店Alive Food負責人黎曉霖(Jennifer)說。7年前她在洛杉磯首次接觸kombucha,「我不太喜歡飲很甜的汽水,kombucha有氣泡,既解渴,熱量也比汽水低,一試愛上」。她遂上網研究自製kombucha,又以製作辛奇的方式炮製各種蔬菜,後來創立Alive Food。


延伸閱讀:【知多啲:益生菌】益生菌與益生元有何關係?多吃洋葱蒜韭菜薏米助體內益生菌生長 促進腸道健康


■ Kombucha食譜

材料:

水……3.3公升

糖……128克

茶葉……4湯匙

現成kombucha……236毫升

SCOBY……1個

果汁*……2至3杯

切碎水果*……1杯

*用於二次發酵


做法:

1. 煮沸其中1公升清水,加入糖煮至完全溶解,熄火加入茶葉,蓋上等10分鐘(可視乎茶濃度喜好調整時間,愈久茶愈濃)

2. 將茶混合餘下2.3公升清水,等待冷卻

3. 將溶液注入玻璃器皿,加入SCOBY及現成kombucha

4. 用紗布覆蓋瓶口,存放於陰涼處

5. 等待7至14日至發酵完成

6. 上述步驟製成的kombucha已可飲用;若想增添風味可二次發酵:取出SCOBY,放入果汁和水果,發酵4至7日

(明報製圖)
添加果汁——圖為坊間有售、添加果汁發酵的kombucha。($50/樽,Alive Food)(朱安妮攝)

自製Q&A:茶底多變 SCOBY長養長有

1. 只能用紅茶做kombucha?

雖然kombucha又稱「紅茶菌」,但不一定要用紅茶。Jennifer說,她會調配高嶺紅茶與綠茶比例,創作自己喜歡的茶底;她又正嘗試以咖啡代替茶葉,看看能否做出不一樣風味。


2. Kombucha含酒精?

發酵過程中kombucha會產生酒精。張智良稱,一般正常發酵的kombucha,酒精含量(ABV)約0.5%至1%。根據香港法例,含量多於1.2%才算是酒精飲品。


3. 發酵多久才可飲用?

Kombucha發酵時間受溫度、濕度影響,室溫陰涼處通常約2星期完成。Jennifer稱,發酵時間愈久味道愈酸,建議大家每過幾日舀起一點嘗嘗,調配個人喜好味道。


4. SCOBY可以重用嗎?

可以。每次發酵kombucha,表面都會形成一塊新的SCOBY,可好好儲存分給朋友。找一個容器放入SCOBY,注入3份加了糖的茶與1份kombucha,確保液體蓋過SCOBY,存放在室溫陰涼處即可,約每4個星期換1次溶液。

張智良(中大醫院高級營養師)(受訪者提供)
張志強(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受訪者提供)
黎曉霖(Alive Food負責人)(曾憲宗攝)

■ Alive Food

網址:alivefood.co


延伸閱讀:


送糧入菌口 養大天然滋味

發酵主角——菌,從何而來呢?可以是人為加入發酵劑(fermentation starter或starter culture)造成人工發酵,亦有自然發酵(spontaneous fermentation),「大自然本身就有很多微生物存在,有些食物只要在存放時給予一定條件,食物內本身存在的微生物就會產生發酵效果」,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食品及營養科學課程副主任張志強舉例,辛奇製作時沒有加入發酵劑,但大白菜上本來就有乳酸菌,在合適條件下便自然發酵。


自然發酵代表:酸種麵包

天天餵麵粉 麵糰長大鬆軟

「傳說有人把麵粉與水混合後,忘了這回事。過一段時間再回來看,麵糊竟然開始膨脹,變成發酵麵種。」來自加拿大的烘焙師Nicholas Ratzlaff說,酸種麵包(sourdough bread)是最傳統做麵包方法。

張志強解釋,這種天然發酵方法將麵粉和水混合、靜置,讓來自周圍環境的酵母和乳酸菌進入麵糰,微生物以麵粉為食,繁殖發酵後,成為做麵包的酸麵種。酸種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二氧化碳,能增加麵糰體積,令麵包鬆軟,亦會產生酸性物質,令麵包帶有酸味。Nicholas說,眼前這塊酸麵種已經用了2年多,要每天用等量麵粉與水餵它「吃飯」,就能保持酵母活力,「正如老店的千年鹵水,酸麵種也能『代代相傳』」。


■ 酸種麵包食譜

酸麵種(sourdough starter)材料:

麵粉*……50克

水……50克

*宜選未經加工及漂白的麵粉


做法:

1. 把1:1分量的水與麵粉混合

2. 混合好的麵糊放入玻璃樽,用保鮮紙封口,室溫儲存

3. 約24小時後,隨意丟棄一半麵糊,加入與麵糊同等重量的水與麵粉混合均勻,每天重複以上步驟(約持續1個月)

4. 麵糊開始產生許多氣泡,膨脹2、3倍,就可用酸麵種製作麵包


麵包材料:

高筋麵粉……250克

全麥麵粉……31克

酸麵種……50克

水……215克

鹽……7克


做法:

1.將麵粉及水混合,蓋布靜置2小時

2. 麵糰加入酸麵種,蓋布再靜置30分鐘

3. 將麵糰重複摺疊,然後重複第2步驟2至3次

4.將麵糰摺好後放到發酵籃,放入雪櫃,發酵至少16小時

5.發酵完成後,焗爐預熱至210℃,放入焗約40分鐘即可


■ 自然發酵

辛奇(kimchi)

發酵劑:大白菜上的乳酸菌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和獨特味道

酸種麵包(sourdough bread)

發酵劑:環境中的乳酸菌和酵母菌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二氧化碳(增加麵糰體積,令麵包鬆軟)


■ 人工發酵

康普茶(kombucha)

發酵劑:SCOBY

發酵效果:酸性物質、二氧化碳(氣泡)、酒精

金文畢芝士(camembert)

發酵劑:霉菌和乳酸菌

發酵效果:獨特口感、濃郁味道


延伸閱讀:麵包控注意|漫遊九龍 來一趟麵包蛋糕主題旅程 驚喜流華西多 特濃「爐底麥


發酵知多啲:潮濕溫暖下 改變食物外觀味道

日常生活中,發酵食物到處可見,麵包、酒、醬油,都是微生物努力「工作」的成果。

發酵食物是透過特定微生物,例如乳酸菌、酵母菌、霉菌等,在可控環境中生長,令食物元素或成分改變而成。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食品及營養科學課程副主任張志強表示,微生物生長需要特定條件,濕度很重要,「因為它們需要水分生長,所以一般要較潮濕的環境」,另外,溫度不能太低,要室溫或更高;無氧或帶氧則視乎微生物的要求,以上幾個條件互相配合才可以產生發酵效果。


水分利生長 低溫難發酵

微生物透過酶(enzyme)的反應,將食物成分分解、代謝(metabolism),過程令食物質地、味道、外貌改變。張志強表示,代謝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微生物認為沒有用的代謝物和副產品,例如酸性物質、酒精、胺基酸等,對人類來說卻有不同功用,甚至對身體有益。


防腐(例子:辛奇)

發酵食物可達到防腐效果。有些微生物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酸(acid),「如乳酸菌會產生乳酸,降低食物酸鹼值,有利益菌生長,相反害菌會受抑遏,難以滋長」。另外,有些微生物會產生類似抗生素的物質bacteriocin, 同樣能抑遏有害細菌生長,延長發酵食物的儲存期。


香氣和風味(例子:豆豉)

發酵過程中,脂肪分解為脂肪酸,屬揮發性物質,令食物產生特殊香氣與風味,如納豆、豆豉、麵豉等,無論氣味或味道都跟黃豆不同。


氣泡和泡沫(例子:啤酒)

微生物將有機物質分解時會產生二氧化碳,如在發酵氣泡酒時,二氧化碳會溶解於水中,當溶液飽和,就會產生氣泡。啤酒不止有氣泡,還有綿密泡沫,其實是二氧化碳和穀物裏的蛋白質混合而成的乳化體(emulsion)。


益腸助消化

從化學分析發酵食物,張智良稱可得出以下健康益處,惟暫時未有臨牀測試或嚴謹研究確認:

‧微生物分解/減少了食物中一些我們不想要的物質,包括致敏原、難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阻礙吸收的植物性物質(如草酸、磷酸)等,幫助消化和吸收

‧益生菌和發酵中產生的有機酸性物質(organic acid),如短鏈脂肪酸,有助改善腸道內微生物之平衡,有益腸道健康

‧發酵過程產生營養素,如維他命B雜、胺基酸、抗氧化物,以及對免疫系統有正面作用的物質


文:沈晴、李欣敏

圖:朱安妮、曾憲宗、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istockphotoluis、Iryna Imago、Angelina Panaeva@iStockphoto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