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你要知】衛生處方:直面恐懼 抗疫不徬徨
【明報專訊】香港正受「2019冠狀病毒病」威脅。不少市民擔心自己或親人可能受到感染,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焦慮和精神壓力徵狀。這些都是人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正常心理及情緒反應。雖然不安會擾亂日常生活,但同時令我們提高警覺,執行相應預防措施去保障自己和親人健康。
有些人需要到「檢疫中心」接受隔離與監察一段時間,他們可能會更加擔心染病,或因未能與親友接觸而感到孤單,又或者因前景未明朗和擔心受到其他人的誤會,甚至歧視而感到徬徨無助。研究發現有些受疫症影響而要接受隔離人士日後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和「抑鬱症」徵狀。需隔離時間愈長,徵狀也愈明顯。所以受到疫症威脅的人士若出現焦慮、寂寞、抑鬱、內疚、憤怒、埋怨等情緒困擾,並有不信任別人或遷怒他人的行為,是可以理解。
對於需要在「檢疫中心」接受隔離與監察的人,他們要明白接受監察對自己、親友和社會都提供了重要保障。因為:
- 受監察者一旦出現受感染徵狀,醫護人員可以盡快安排適切醫療服務,以免延誤病情
- 他們的親友和其他社會人士(尤其是一些有較高風險的人士,例如幼童、孕婦、長者和長期病患者等)可以避免受到傳染風險
受監察人士只要和醫護人員合作,遵從指示,當完成監察安排後,便可以安心地繼續自己的正常生活。
以下是面對疫症挑戰時有助處理相關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的建議。
勿重複瀏覽負面資訊
我們要避免:
- 怪責自己、孤立自己、自暴自棄,或放棄保障健康的有效措施
- 不斷重複瀏覽或轉載一些令自己或他人不安的資訊(尤其是一些未經確認的信息)
- 思想鑽入牛角尖,將事情災難化,令自己及親人更加恐慌(例如一時忘記佩戴口罩便認為已經染病,在街上見到有人咳嗽便認為社區已經有帶病菌者)
- 遷怒他人,引起不必要糾紛(例如怪責有患病者傳染他人,埋怨他人爭先恐後地購買物資)
- 向親人說謊或向醫護人員隱瞞問題
我們可以:
- 承認和接納自己正常的不安反應
- 保障自己,執行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勤洗手、外出時佩戴口罩等)
- 確保基本健康,包括保持均衡飲食,做適當運動,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放鬆心情。這樣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持續對抗疫情
- 與親友定時溝通,接受別人關心,互相支持(例如透過電話、電子視訊等途徑保持聯絡,互相分享有用物資、表達關懷等)
- 善用時間,令自己生活充實(例如做合適的運動、看書和電影或享受其他合適的個人興趣)
- 做鬆弛練習,放鬆身心
- 建立正面想法,正面理解面對疫症挑戰,甚至監察的經歷(例如預防措施是因為要保障自己、親友和其他人,而非因為自己犯錯或受到懲罰;疫症威脅是暫時性而非無了期,對平日能享有健康或有人關心自己而心存感恩,計劃日後可如何與親人相處,享受天倫之樂)
- 如有需要或困擾,主動向自己信任的人表達或向專業人員尋求協助
■衛生防護中心熱線電話:2125 1122 (上午8:00至午夜12:00運作)
■社會福利署熱線服務:2343 2255
■香港紅十字會“Shall We Talk” 服務:5164 5040
■2019冠狀病毒病專題網頁:www.coronavirus.gov.hk
文:何宗偉(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牀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