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針灸養生 壯骨益氣 補腎健脾 對抗「骨質小偷」
【明報專訊】骨質疏鬆症可謂長者「無聲殺手」,由於骨質密度隨年齡下降,縱使骨骼外觀沒有明顯變化,骨骼內部結構卻愈來愈鬆散,稍一不慎便會骨折,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質素。從中醫角度,通過補腎健脾,再配合飲食、運動養生強壯體魄,有助維持骨骼堅固,減慢骨質流失,以及減低骨折風險。
高危:瘦小 愛煙酒濃茶 缺運動
骨骼內部結構是堅硬的蜂巢狀立體結構。隨年齡增長,到了35歲以後,骨骼內部礦物質逐漸流失,結構也會因此慢慢變得脆弱,這個過程便是「骨質疏鬆」,是生理變化。年紀愈大,骨質流失速度愈快,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現骨質疏鬆。體型瘦小,有吸煙或酗酒習慣,長期飲用咖啡或濃茶,缺乏運動鍛煉者,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一族」。當骨質流失達一定水平,骨骼強度便會顯著下降,出現病理性的「骨質疏鬆症」,令骨折風險大大增加。
患上骨質疏鬆症的長者,外觀未必會發現異常,也沒有任何病徵(很多人以為疼痛、麻痹是骨質疏鬆症的病徵,其實不然)。但由於骨骼強度愈來愈弱,患者可因為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常見骨折部位包括大腿股骨及前臂橈骨),甚至即使沒有任何碰撞,脊椎骨也可因為抵受不住自身體重而塌陷,出現畸形和疼痛。長者一旦出現骨折,除劇烈疼痛外,更會嚴重影響活動能力,而且康復相當困難,可導致加速退化、失能、感染等併發症,造成長期困擾,甚至出現「一次跌倒,終生臥牀」的悲劇。
脾腎、氣血虛損 骨骼脆弱
骨質疏鬆症以中醫的見解屬於「痿證」、「骨痿」範疇,病機與脾、腎兩臟及氣血虛損關係密切。中醫認為「腎主骨」,骨骼的強弱與腎氣是否足夠有關,而脾胃為後天之本,健旺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氣血的生成。隨年齡增長,腎精衰少,髮墮齒搖,本來強健的骨骼亦會變得脆弱,而脾虛亦會影響氣血生成,導致身體機能衰退。按照中醫醫理,腎虛和脾虛都是骨質疏鬆症的中醫病機核心,而根據患者體質及臨牀表現,腎虛證可再分為腎陽虛、腎陰虛兩大類。骨質疏鬆症是在脾腎虛弱的基礎上,可夾雜血虛、血瘀等失調。
可致腰膝痠軟 頭暈耳鳴
要診斷骨質疏鬆症,需要憑藉現代檢測技術如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EXA)或超聲波檢查。但要評估個別患者身體狀况,訂立針對的治療方案,就需要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中醫治療骨質疏鬆症,不僅集中在減慢骨質流失及增加骨質含量上,亦同時考慮改善全身整體狀態,如增進體力、改善肌力、幫助消化吸收、調節內分泌等。臨牀上患骨質疏鬆症者,容易伴隨腰膝痠軟、下肢乏力、頭暈耳鳴、夜尿清長等屬於腎虛徵狀,或胃口欠佳、消化不良、體力不支、容易氣喘自汗等脾虛徵狀,可透過內服中藥、針灸及推拿手法等方式治療,補腎健脾。
根據現代研究,很多有補肝腎、強筋骨作用的中藥,如杜仲、補骨脂、淫羊藿、骨碎補、牛膝、熟地黃等,對防治原發性骨質疏鬆有明顯功效。臨牀常用於改善骨質疏鬆症的補腎方劑,包括左歸丸、右歸丸、金匱腎氣丸等,輔以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一類藥方健脾。在針灸治療方面,策略以補腎壯骨為主,同時補脾益氣,常用穴如腎俞、足三里、脾俞、三陰交、命門等,以推拿手法刺激上述穴位,而按揉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有強壯、扶正的功效,能促進氣血運行,強筋健骨。
清淡飲食多攝鈣 運動強肌練平衡
要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保持骨骼強健,減慢骨質流失,就要注意平日養生。在飲食方面要保持清淡,少吃太鹹、味道太濃烈的食物,而且要做到營養均衡,忌偏食,可多進食含豐富鈣質的食物,如豆腐、牛奶、深綠色蔬菜、果仁等,並戒除吸煙、飲酒、經常飲用咖啡、濃茶的習慣。
除此之外,長者要養成運動健身的習慣,保持體適能,例如有足夠肌力、良好平衡力、敏捷反應及身體協調等,還要注意家居安全,外出時要眼觀四周、耳聽八方,慎防跌倒受傷。要增強肌力、刺激骨骼的新陳代謝,可選擇負重運動如舉重、深蹲、綁沙袋練力等,而八段錦、太極、健身體操等則有助訓練身體的平衡協調,減低跌倒風險。在運動期間,鼓勵長者可適量接觸日照,曬太陽有助身體製造維他命D,有助鈣質的吸收。
防治骨質疏鬆 葡萄糖胺不適用
至於服用鈣片、甲殼素、荷爾蒙補充劑等保健品或藥物前,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不宜盲目濫用,以免適得其反出現副作用。坊間一些聲稱可改善筋骨健康的產品,如葡萄糖胺、軟骨素等,皆不適用於骨質疏鬆症的防治。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