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家抗疫。儲糧篇】凍肉分裝冷藏瓜果放保鮮袋 貝殼類海產去殼冷藏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持續惡化,除了怕「中招」受感染,還擔心居住大廈隨時遭圍封強檢,或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須居家檢疫。萬一被禁足,怎能毫無準備?儲糧成一大學問!抗疫是場持久戰,餐餐午餐肉、豆豉鯪魚、即食麵,容易吃到悶,更非健康選擇。其實到超市、街市走一圈,有不少耐放又易煮的食材,只要掌握保存方法,留家抗疫一樣有啖好食!

儲糧抗疫——疫下儲糧選擇多,不一定餐餐罐頭、即食麵,達人教路選購易煮凍肉、耐放蔬果,輔以慳位又能延長保鮮期的儲存方法,為打抗疫戰做好準備!(PonyWang@iStockphoto)
急凍牛肉——左起:牛仔骨($100/1磅)、牛扒($238/10安士)、免治和牛肉($70/1磅)。(Meatmania)(黃志東攝)

凍肉:免治肉多煮意 冰鮮蝦白焯滾湯

保質期長的凍肉是儲糧必買之選。現時凍肉質素不比新鮮肉差,吃儲糧不代表味蕾要受罪。凍肉專門店Meatmania負責人潘太建議,儲糧買小包裝、經常吃、多用途且易擺放的肉類。例如免治豬、牛,可以用來蒸肉餅、包餃子、做漢堡扒、配意粉,非常百搭;冰鮮蝦除了能白焯,亦能滾湯。「大家的雪櫃冰格未必很大,小包裝肉類一來方便吃多少、用多少,二來佔用空間小,方便儲存。」免治肉一包通常重400至500克,足夠1餐多的分量,小家庭更可分2餐食用。

除了免治肉,潘太亦推薦豬肋條、牛仔骨與牛排。「豬肋條油香重且彈牙,不用擔心像豬扒煮太久肉質變韌,非常適合做糖醋骨或加南乳醬煮家常菜。」牛仔骨與牛排體積不大,解凍後煎熟即可食用,處理簡單。

至於無雞不歡的人士,可在冰格儲備1至2隻原隻雞。潘太推薦1公斤重、體積偏小的法國黃油雞,肉質滑嫩,適合清蒸,一家人吃剛剛好。「傳統煲湯用新鮮食材,但是現在用凍肉煲湯質素都不錯。」潘太指,1磅裝豬腱足夠煲1家3口的湯水,鮮甜得來價錢亦比新鮮豬肉便宜一大截,可考慮買幾塊常備家中。

整包肉吃不完該怎辦?潘太教路,購買凍肉後可按需要分裝。「例如急凍肉碎,在室溫稍微放置一會,待肉的表面開始變軟,就可用刀切成小份,再分別放入保鮮袋急凍,不必等肉完全解凍。」她續指,肉解凍後應盡快食用,避免再次放入冰格急凍影響肉質。

儲存多少凍肉較適合?潘太說,目前急凍貨品供應穩定,不必盲目搶購;加上不少凍肉舖提供上門送貨,儲備1星期食品便足夠。

急凍豬肉——豬腱(後左起順時針,$50/2件)、豬肋條($50/450克)、免治豬肉($55/300克)。(Meatmania)(黃志東攝)
急凍雞——偏小型的法國黃油雞(左,$58)方便儲存,肉質滑嫩,適合清蒸做白切雞,愛吃雞的家庭可以儲備1至2隻;每隻只重450克的烏雞(右,$58)則可以煲湯。(Meatmania)(黃志東攝)

蔬果:濕紙包菜莖保鮮 香蕉掛通風位

除凍肉外,蔬果亦是儲糧的必備食材。卓記鮮果蔬菜聯絡人趙女士表示,瓜果類如茄子、節瓜、苦瓜、佛手瓜等,一般保存時間較長,較適合儲藏。要延長瓜果保存時間,她建議用厚身餐紙或萬用紙簡單包裹瓜果表面,吸走「倒汗水」,然後用保鮮袋包實,放置雪櫃蔬果格。這樣可避免瓜果被雪櫃吸乾水分,表皮亦不易變爛,可保存約1星期;相比直接放入雪櫃,可多存放約3至4天。其他蔬菜如粟米、紅蘿蔔等用同一方法,亦可保存約1星期。惟她提醒蔬菜最好還是於1星期內食用。

至於葉菜如菜心、芥蘭、白菜等,由於保存方法較繁複,趙女士並不建議作為儲糧;但若真的要儲藏,就要將葉菜放於乾爽之處吹乾,因葉面有水容易腐爛,再將弄濕的萬用紙包裹菜莖,保持新鮮。她說:「揸緊餐紙,有少少水滴出即可」,然後放進含氣孔保鮮袋內封實,讓蔬菜疏氣,減少「倒汗水」出現,最後放於雪櫃蔬果格,保存原理就如養花般,「用少少水養住棵菜」,不讓雪櫃將其水分抽乾,這樣葉菜較不容易變黃,可儲存約7天。

水果方面,她提醒香港的水果大部分來自外地,大多加入催熟劑,故不建議將不同水果緊貼放置一起,特別是放於催熟劑濃度較高的水果旁,如香蕉、蘋果、地捫菠蘿等,避免其他水果加速變熟。一般常見水果如士多啤梨、火龍果等,用上述保存瓜果的方法儲存,可延長保存期至7天。唯獨香蕉毋須放入雪櫃,將其獨立掛於家中通風位置,有助減慢變熟速度,可保存約7天。

多煮意之選——潘太建議儲備能烹製多種菜式的食材,例如藍天使蝦(右,$258/盒),除了白焯,滾湯時放兩隻蝦能令湯水更鮮甜。(Meatmania)(黃志東攝)
潘太(黃志東攝)

相關文章:急凍蔬果vs新鮮蔬果 營養價值有無分別?存放貼士話你知!


海產:貝殼類去殼冷藏 免滋生細菌

至於海鮮,選擇急凍海產自是方便之選,但若怕那陣「雪味」,亦可自行冷藏海鮮作存貨。「如果要存放新鮮海鮮,就要放入冰格。」註冊營養師萬侃指三文魚、蝦和帶子等海產適合冷藏,建議按食用分量包好,避免食不完需再次急凍。「貝殼類食材需先去殼,一來慳位,二來解凍後若外殼未煮熟,容易滋生細菌。」自行冷藏的食物最好在一個月內享用,放得過長時間或會影響鮮度。

飯、麵等主糧保存期限較長,入貨時可優先考慮健康和多元化的選擇,如米粉、意粉、糙米等。不少人早餐習慣吃麵包,想延長食用期限,萬侃說:「沒有餡的麵包如方包、全麥麵包,放雪櫃可存放1星期,放冰格可儲藏1個月,食用前翻熱」;亦可準備麥片、穀物片替換,那就不怕吃到悶。至於早餐良伴牛奶,常溫存放的牛奶比冷藏的保存期更長,它們經超高溫消毒(UHT),未開封可存放半年至一年。


罐頭:宜選番茄蘑菇 鹽水浸魚高鈉

罐頭亦是不少人的儲糧首選,必搶午餐肉、豆豉鯪魚?「我們已儲備了凍肉、海鮮,不一定要揀豆豉鯪魚等罐頭」,萬侃指如果要買罐頭,不妨考慮其他較佳之選,如罐裝番茄、蘑菇、小紅蘿蔔等;魚罐頭方面,可買吞拿魚、沙甸魚,當中以鹽水浸泡的魚肉味道較鹹,鈉含量較高,以橄欖油浸泡的魚罐頭較可取,烹調前記緊把油撇去。擔心留家抗疫期間纖維攝取量不足?可添置乾冬菇、紅豆、木耳等含豐富膳食纖維的乾貨,補充纖維。

萬侃(受訪者提供)

■ Meatmania

網址:www.meatmania.hk

查詢:9339 0447(WhatsApp)


■ 卓記鮮果蔬菜

地址:九龍欽州西街36號長沙灣副食品 批發市場蔬菜市場B111

查詢:9511 8524


【保存食材】香草、葱根部置水中 保存期延長至1星期

疫情嚴峻下有人會選擇一次過購買一周食材,減少外出,食養導師岸本何穎怡(岸本太太)教路如何善用及保存食材。先說蔬菜,她建議葉菜類在購買頭2天內食用,根莖類可保存更久。吃不完的蔬菜,大致上可汆水1分鐘後瀝乾水分,保存在密實袋,置於冰格保存,惟菜葉類需汆水後在冰水降溫。烹調前改放在 4℃雪櫃解凍。葉菜類翻煮後的味道略遜,建議打碎成湯;菠菜味道較佳。而甘筍、南瓜等根莖類、豆類、瓜類可加熱烹調,或打碎成湯。她亦建議另一個保存方法,將香料、葱、生菜的根部置於水中,菜葉會繼續生長,並可將保存時間延長至1星期左右。

至於肉類,她教路按1或2人分量,分成數份,每份用保鮮紙包裹,再放進密實保鮮盒,置於冰格保存,保鮮盒可阻隔和減少肉類的雪味。若購買的肉類要隔幾日後食用,岸本太太建議先醃好保存,有助肉入味之餘,烹調時亦可減省醃肉時間。她表示可使用乾爽的調味料如:鹽、胡椒粉、咖喱粉醃肉後放進密實袋,冷凍保存數日,解凍後用焗爐或氣炸鍋烹調。魚鮮亦可醃製保存,她說日本人常用以味噌醃三文魚柳、銀鱈魚柳後放進密實袋,急凍保存3至5日,烹調前,在緩慢的水喉水下解凍。

她指在居家檢疫期間要吃得好,首先要由食材和調味着手,選無農藥有機菜,以及無添加的調味料,例如是九龍醬園的天然發酵醬油,「正因為是煮給自己吃,才要對自己好些,吃得更好」。


■ 岸本家媳婦

fb:KishimotoHoWY

延保存期——部分蔬菜可冷凍儲存,保存鮮味,例如左圖的薯仔,先煠1分鐘,後取出放涼,放進密實袋,最後置於冰格冷凍儲存。另外香草如羅勒(右圖)可用清水種植,延長保存期。(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抗疫廚神丨買靚凍肉、氣炸食材 留家自煮親子樂


【留家抗疫。購買食材】轉戰網購 鮮菜餸包送上門

本港菜源緊張,市民轉戰網購。一站式網上買餸平台Jou Sun是熱門網店之一,他們和本地多家有機農場及進口商合作,供應本地有機蔬果、外國蔬菜、肉類、海鮮等鮮貨。另外,蔬菜統營處及魚類統營處也推出「本地魚菜直送」手機應用程式,大家可以用Apps一併購買新鮮蔬菜及海產。

「快樂家庭網上店」則供應本地有機蔬果,逢周三及六送貨,例如新界有機甘筍、有機士多啤梨,以及世界各地的無添加產品;亦可考慮「好生活」等網購平台購買外國菜,或在日本大型網上超市Oisix選購日本新鮮蔬菜。

無「飯」家庭要在家居檢疫期間歎住家菜,餸包是首選,只需跟足指示烹調即可。東華三院旗下社企「CookEasy煮餸易」、由家庭主婦主理菜式的社企「妳想煮意Festyle」等,均有推出家常菜餸包、餸盒。

如果連煮也不想煮,加熱真空即食餸包則是你的選擇。米芝蓮名廚Olivier Elzer有份創辦的O Chef Lab帶來傳統法式慢煮美食急凍餸包;米芝蓮必比登推介麥文記麵家旗下品牌蝦妹也推出醬油豬手、古法秘製牛腩等真空急凍包,不愁沒有好選擇。

包羅萬有有機蔬果盒,有10多款有機蔬菜及5款水果。($458,快樂家庭網上店)(受訪者提供)

■ Jou Sun

網址:www.jousun.com/ch


■ 快樂家庭網上店

網址:happyfamilies.hk/tc


■ 本地魚菜直送

手機應用程式:本地魚菜直送


■ 麥文記麵家

fb:MakManKeeNoodleShop


■ O Chef Lab

網址:ocheflab.com


註:以上網店及手機應用程式均設送貨,單一購物滿指定金額可免運費,因應疫情緊張,按情况送貨交收,詳情可自行向網店查詢

文:沈晴、植蔚卿、張淑媚、陳麗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Instagram @mp_foodie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