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注意衣食住行 補氣生津抗酷暑
酷熱天氣會消耗體力和津液,令本來身體機能已經脆弱的長者容易出現乏力、氣喘、頭暈、口乾等不適。從中醫角度,炎熱和大量出汗耗損正氣和津液,補氣和生津是夏天常用的保健養生方法,再配合日常起居飲食的調整,可以減低大熱天時出現不適。
Read more酷熱天氣會消耗體力和津液,令本來身體機能已經脆弱的長者容易出現乏力、氣喘、頭暈、口乾等不適。從中醫角度,炎熱和大量出汗耗損正氣和津液,補氣和生津是夏天常用的保健養生方法,再配合日常起居飲食的調整,可以減低大熱天時出現不適。
Read more本港第三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嚴峻,市民可能
Read more【明報專訊】港大早前與八達通公司合作,取得今年以來市民用八達通的數據,分析不同年齡組別市民自疫情爆發以來的出行情况,發現6月中至7月初市民出行情况已恢復到出現疫情前水平,而近日本地疫情爆發,市民出行水平已回落至3月時的低位,惟學生仍稍高於3月低位(見圖)。
Read more本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市民搶購各式抗疫產品。消費者委員會檢視市面上14款除菌掛卡掛章產品,發現其聲稱效能普遍只適用於特定環境,實際防疫功效成疑。另外,除菌掛卡掛章產品含聲稱有消毒作用的二氧化氯(chlorine dioxide,簡稱ClO2),若ClO2濃度較高時可能會令小童不適,以及有誤服化學物質的風險。
Read more雖然香港書展不敵疫情而延期,但是無阻愛閱讀及想追求知識的人自找門路繼續盡興。如果稍為留意自己認識的人,會發現總有一、兩人熱中不斷進修,相反有些人對閱讀提不起勁,開始閱讀便感到昏昏欲睡。究竟何故產生如此大的差別?一切答案可以連接心理學的解釋,循線索探討,還可以知道如何增強閱讀興趣。
Read more【明報專訊】炎夏的街頭,猶如一個巨大的蒸籠。高溫本已讓人熱得透不過氣,無奈還遇上世紀疫情,在長時間佩戴口罩的日子,更讓人難受。恨不得一頭栽進冰水裏?在現實中當然不行。皮膚科專科醫生及化妝師教你如何為肌膚降溫。
Read more消費者委員會檢測市面46款常見罐頭魚樣本,包括7款鯪魚、19款沙甸魚及20款吞拿魚,發現全部含有不同種類和含量的金屬污染物,主要是砷、汞、鎘和鉛。
其中9款沙甸魚樣本、1款鯪魚樣本、2款吞拿魚樣本驗出可致癌污染物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包括二噁英樣多氯聯苯或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
Read more蜂蜜作為一種保健食品可內服,男女老少都適用,也可外敷滋潤肌膚,尤其女士最愛用蜂蜜敷臉美容。數千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提及蜜蜂味甘、性平和,有食療價值,可清熱解毒及滋潤功效,是養生之選。當然,任何食品吃多了都是不行的,食蜂蜜都有吃的「誤區」。
Read more【明報專訊】本港新增的14宗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中,有9宗屬本地個案,其中5宗暫未找到源頭。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表示,數日內接連出現診所護士、坪石邨、秀茂坪等個案,形容「密集情况相當高且令人擔心」,他表示,若未來一周繼續出現其他源頭不明個案或大型群集個案,就是本港迎來第三波爆發的明顯信息。他呼籲未來一段時間,市民應避免與家人以外的人在室內有不戴口罩的近距離接觸。
Read more在仍然未能與口罩「告別」的後疫情時期,夏天已經上班人士經常朝九晚五辦公缺乏運動,幾乎所有人的悄然而至。人在酷熱的環境中體溫會上升,身體增加排腹部都變得有點似「十月懷胎」兼腰酸背痛。體適能教汗和呼吸次數調節降溫。因此,夏天吸收營養與其他季練曹欣樂表示,每天至少抽10多分鐘進行伸展運動持之節最大分別是,不論男女老幼都應該吸收更多水分。雖以恆,便能紓緩各種問題。如果可以的話,或可培養有然直覺告訴我們喝杯飲料可以吸收水分,但是站在營養規律的生活習慣,上班前與下班回家後可抽少許時間來學的立場,箇中還是有些要點需要留意,即使想喝飲料做伸展運動,堅持下去,便能擁有健康資產。
Read more今日(6日)是二十四節氣的小暑,註冊中醫胡玘君表示,小暑溫度高,雨量充足,天氣雖然日漸炎熱,惟未去到最熱的時候。她介紹蓮藕、綠豆及淡竹葉三種適合小暑的食材,並講解食材的功效及進食注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