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新煮意 今餐由百福豆腐飯開始
比白米飯碳水化合物低96% 黎諾懿及Coffee大推
每天都以白飯配餸菜,想尋求新煮意?想吃得輕盈點?百福®豆品為大家提供健康新煮意。時下流行「無米飯」,百福®豆品 便將傳統米飯變奏成「豆腐飯」,比白飯低96%碳水化合物及少27%卡路里,連藝人黎諾懿及瑜珈達人Coffee都大推,今餐一於由百福®豆腐飯開始。
Read more每天都以白飯配餸菜,想尋求新煮意?想吃得輕盈點?百福®豆品為大家提供健康新煮意。時下流行「無米飯」,百福®豆品 便將傳統米飯變奏成「豆腐飯」,比白飯低96%碳水化合物及少27%卡路里,連藝人黎諾懿及瑜珈達人Coffee都大推,今餐一於由百福®豆腐飯開始。
Read more【明報專訊】嘴饞時我們會打開雪櫃,不過有
Read more【明報專訊】大家身邊總會有幾個on-diet的朋友,要數近年最流行的瘦身方法,非生酮飲食(Ketogenic-diet,簡稱Keto)莫屬,這是一種高脂肪、適量蛋白質和低醣的飲食方法。而另一種同樣甚為流行的飲食方法就是低碳飲食(Low-carb),亦可稱作低醣飲食,即在膳食中減少吸收碳水化合物。最近有酒店級糕餅品牌Royal Delights,加入推出一系列Keto及有營低碳膳食的行列,由帝港酒店集團區域行政糕餅總廚陳繼志(Roy)、帝京酒店行政總廚李志邦(Eddie),以及生酮飲食顧問兼著名健身教練Zoe-Li共同設計餐單。
Read more【明報專訊】節食、斷食,甚至絕食都試過,為何大肚腩不離不棄?節食或斷食,不能持之以恒,減掉體重容易反彈;陳海聰指出,建立良好飲食習慣,邊食邊減,才是最有效減肥方法。4大飲食原則-1.食菜「打底」-平常吃得清淡,不要吃太多煎炸油膩的食物。用餐開始時,先吃多些蔬菜,因為蔬菜熱量較低,纖維量較豐富,給人飽肚感,自然減少過量進食其他食物。
Read more本港40日內錄得近80宗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個案,部分人病發前曾接觸鯇魚等淡水魚,至前日(19日)已有7名感染者死亡。香港海鮮業聯合總會主席李彩華今日(21日)出席港台節目時稱,現時高風險,呼籲市民勿用手揀魚,並分享用眼揀魚的技巧。
Read more夏日炎炎,食物處理尤其要小心以防食物中毒。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在facebook專頁發帖介紹6種常見引起食物中毒的細菌,提醒市民注意由細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徵一般包括肚痛、嘔吐及腹瀉等,部分壞菌更可能會令嬰幼兒、孕婦、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人,出現嚴重併發症。
Read more牛肉是常用食材,牛肉怎樣可以煮得嫩滑入口不韌?曾任廚師的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蕭欣浩教路,煮牛肉是一道看似簡單、實際上要花心思的料理,由醃肉、切肉至烹煮方法都要留神。他分享在家煮嫩牛肉的4大秘訣。煮嫩滑牛肉4秘訣:1.切肉:牛肉應逆紋切-牛肉的肌肉纖維組織較粗、筋較多,令肉質比較易老,因此應以「逆紋切」的方式切牛肉,打橫按肉的纖維紋路切,切斷筋腱及破壞其纖維紋路,不易切散牛肉之餘,吃起來肉質口感更佳,不會滿口筋和咬不開肉塊。
Read more菇菌是常用食材,部分菇菌須浸泡才能煮食。食物安全中心近日在facebook提醒市民,非所有須浸泡的食材都是浸得愈久愈乾淨,部分食用菇菌如黑木耳,在室溫的浸泡時間過長,有機會滋生細菌並釋出毒素,增加食物中毒風險。想安心食用菇菌,食安中心提醒處理菇菌6個注意事項。處理菇菌6注意-1.切勿自行採食野生菇類,應向可靠店舖購買食用菇菌。2.選購菇菌時,避免選擇沾有栽培物料或有變壞現象如出現有色斑點、發出異味或帶有黏液等的菇菌。
Read more士多啤梨(又稱草莓)近期當造,加拿大註冊營養師黃穎琳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講解士多啤梨的好處,以及進食分量及注意事項。含鉀質花青素-助降血壓護心護眼-士多啤梨富含維他命C,維他命C是抗氧化營養素,有助預防衰老及保護皮膚,促進細胞修復;鉀質可幫助身體排走鈉,預防水腫,降低血壓;花青素同樣是抗氧化營養素,幫助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保護視力及預防視網膜病變。
Read more煎糕不黏底妙法一:牛油紙煎糕-健康免落油-家家戶戶又開始要煎糕,想食得健康,有營養師教路在平底鑊上加牛油紙,再以文火煎糕,好處是用熱力逼出糕內臘味釋出的油分,不必加油也不會黐鑊,減少身體負擔,吸引不少OL仿效。牛油紙摺盒形防搶火-曾任廚師的「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蕭欣浩,今次分享及示範「健康煎糕進階版」,將牛油紙摺成盒形,讓蘿蔔糕及年糕在牛油紙盒的範圍內翻動兩面慢煎。
Read more外出用餐或外賣選擇湯水,小心隱藏高鈉健康陷阱。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提醒,在日常飲用湯水中要留意鈉含量,以每碗(約240克)分量計算,冬蔭功湯的鈉含量高達1270毫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每天攝入不多於5克鹽,相當於2000毫克鈉,攝入過量或會增加患高血壓、心臟病和中風等風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