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季。皮膚又乾又痕|中醫教你6招紓緩皮膚乾燥痕癢 注意洗澡宜用暖水 沐浴露避免選用磨砂、含起泡劑產品
轉季皮膚容易變得乾燥痕癢。註冊中醫胡玘君
Read more轉季皮膚容易變得乾燥痕癢。註冊中醫胡玘君
Read more夏天天氣酷熱,容易無精神無胃口。註冊中醫
Read more夏天經常出汗,出汗多對身體好?註冊中醫胡玘君表示,中醫認為夏天適宜養心,加上「汗血同源」,汗為心之液,若大量出汗,心容易受傷害,出現心悸等徵狀。胡玘君提醒,夏天要避免大汗淋漓,出汗後亦應立即抹身及換衣服,否則人體可能被風濕邪侵入,導致感冒。胡玘君教路,按摩兩穴位有助減少出汗。兩穴位紓緩出汗過多-1.大陵穴-位置:手掌與手腕交界處的橫紋中點
Read more上班族長坐冷氣房,容易出現周身骨痛、關節痛、頭暈頭痛、手腳冰冷等問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林冠傑表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或夏天從室外進入室內時有溫差,都可能會引發不適,俗稱「冷氣病」。從中醫角度來看,體質陽虛的人、小朋友、長者及手術初癒的人較易有「冷氣病」,林冠傑建議4招改善及預防「冷氣病」。4招改善及預防「冷氣病」-1.進出室內外避免極大溫差。轉換地方時盡量減低溫差,例如從外面回家後最好不要立即涼冷氣,先在室溫陰涼處停留一會,待身體逐漸適應再吹冷氣。
Read more轉季容易病,出現頭痛、咽喉痛、流鼻水、咳嗽等徵狀,除了看醫生吃藥,註冊中醫胡玘君表示,按摩不同穴位,有助紓緩上述徵狀。四穴位紓緩病症-⬤合谷穴——紓緩頭痛-位置: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肌肉,俗稱「虎口位」。功效:合谷穴是止痛大穴,主治頭痛,有醒腦止痛作用,亦能疏散風邪、開關通竅、清泄肺氣,以及和胃通腸。
Read more天文台今早錄得8度低溫,長者、小朋友、體弱者尤其要注意保暖。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註冊中醫林冠傑提醒,保暖最重要是保護頭部、頸部和膝頭,宜戴帽、頸巾,以及不要讓膝蓋外露。他又建議焗肉桂茶,有助驅風散寒暖胃。林冠傑解釋,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匯,頭頂一定要保暖,其他3個需注意的穴位包括:頸背之間的大椎穴、喉嚨的天突穴,可令身體暖和,肩和頸不易受風寒,而女士則要注意膝部的血海穴。
Read more韓劇中女主角高而飽滿的額頭,令一眾女士羨慕不已,但事實上美醜從來只是一線之差,這取決於我們髮際線。現代人生活壓力過大、作息不定時、錯誤的護髮觀念,都會導致女士們狂甩頭髮,出現髮線後移、髮界漸疏,嚴重影響外觀。這次我們找來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何昕醫師拆解髮線後移成因,更會分享生髮穴位,助大家守住髮線!
Read more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不少市民須在家工作(WFH)或上網課,長時間看着電子屏幕,眼睛容易疲倦。職業安全健康局facebook提醒,用手機或電腦時,要記得「20、20、20」護眼法則,即每望20分鐘電子屏幕,就應該將視線移到20呎以外的景物20秒,讓雙眼休息,避免加深近視或者「老花」。
Read more小雪是二十四節氣的冬天節氣,小雪日照時間
Read more白露是二十四節氣的秋天節氣,註冊中醫徐澤昌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時表示,白露後早晚稍涼,加上降雨減少,天氣漸變乾燥,燥邪易耗傷人體津液,出現唇乾舌燥、口渴、皮膚乾燥甚至爆拆等徵狀,此時養生應「養陰防燥」,滋陰潤燥為主。
Read more頭痛是都市人常見的問題,註冊中醫胡玘君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表示不少人長期身心壓力過大,會引致壓力性頭痛。她稱,情緒緊張及生活工作壓力大,可能會令頭頸部肌肉緊繃,無法放鬆,當頭頸部的肌肉長期處於收縮的狀態,或會導致頭部血管縮緊,血液循環欠佳,從而出現頭痛。胡玘君講解壓力性頭痛的徵狀,以及紓緩方法。胡玘君提醒,如長期出現頭痛,必須求醫。
Read more